詩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1],因此又稱「詩三百」。[2]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3]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雅」在此可以指貴族官吏詩歌。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頌」在此可以指宗廟祭祀詩歌。
註:《南陔》、《白華》、《華黍》三篇今佚,僅餘篇名。本部分另有其他分法: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鴻雁之什、節南山之什、谷風之什、甫田之什、魚藻之什
鄭振鐸認為《毛詩序》最大的壞處在於穿鑿附會[11]。清朝力主恢復毛、鄭之學,閻若璩作《毛朱詩說》,毛奇齡作《白鷺洲主客說詩》,陳啓源作《毛詩稽古編》,用意在否定朱熹之《詩集傳》。段玉裁寫《毛詩故訓傳》,孫燾寫《毛詩說》,用意在否定鄭玄之說。再者,皮錫瑞作《詩經通論》,王先謙作《詩三家集疏》又進一步否定毛詩之說,要回復到齊、魯、韓三家詩義。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12]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胡適認為《詩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聖經典」[13]。胡適強調訓詁,「如戴震、胡承珙、陳奐、馬瑞辰等等,凡他們關於《詩經》的訓詁著作,我們都應該看的。」例如:「黃鳥于飛」之句,「於」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兒飛」。胡適還認為《嘒彼小星》一詩是描寫妓女送鋪蓋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認為《詩經》中《蹇裳》一文中最後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話為「你這小子神氣什麼!」[14]
王得臣《麈史》稱:「《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易》之象近取諸身,《爻辭》說卦,罔不該矣,而獨不言眉與領。以余觀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蔥、蒜、苔,木之楓、楠等,《詩》皆未之見。至《易》所不載者,如須、唇、肩、乳、臍等,亦未可悉數。又《爾雅·釋鳥》不及鶴,《釋蟲》不及蝶。物類至繁,偶有遺焉,無足異也。」[15]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以上皆為歷史、政治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機。這幾首詩則暗示了發生的事件。
目錄[隱藏] |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4][5]。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 王官采詩:《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6]。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 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7]。唐代孔穎達[8]、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9]。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10]。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有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間詩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風》在此可以指民間詩歌。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雅」在此可以指貴族官吏詩歌。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頌」在此可以指宗廟祭祀詩歌。
現存篇目
[編輯] 國風
章次 | 章名 | 注釋 | 所含目次 |
---|---|---|---|
01 | 周南 | 東周王朝直接統治區(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陽、偃師、鞏縣、溫縣、沁陽、濟源、孟津一帶地方)內受到「南音」影響的民歌 | 001-011 |
02 | 召南 | 召國及其南部之民歌 | 012-025 |
03 | 邶風 | 衛國民歌 | 026-044 |
04 | 鄘風 | 衛國民歌 | 045-054 |
05 | 衛風 | 衛國民歌 | 055-064 |
06 | 王風 | 王,是「王畿」的簡稱,即東周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和周南不同,王風所含的是東周國當地的固有音樂。 | 065-074 |
07 | 鄭風 | 鄭國民歌 | 075-095 |
08 | 齊風 | 齊國民歌 | 096-106 |
09 | 魏風 | 魏國民歌 | 107-113 |
10 | 唐風 | 晉國民歌 | 114-125 |
11 | 秦風 | 秦國民歌 | 126-135 |
12 | 陳風 | 陳國民歌 | 136-145 |
13 | 檜風 | 檜國民歌 | 146-149 |
14 | 曹風 | 曹國民歌 | 150-153 |
15 | 豳風 | 豳國民歌 | 154-160 |
[編輯] 小雅
小雅是《詩經》中的第161到第234篇詩歌的章目總稱,共71首。《小雅》多為朝廷公卿大夫等在較私人場合的作品。章次 | 章名 | 注釋 | 所含目次 |
---|---|---|---|
01 | 鹿鳴之什 | 161-170 | |
02 | 白華之什 | 170-175 | |
03 | 彤弓之什 | 175-185 | |
04 | 祈父之什 | 185-195 | |
05 | 小旻之什 | 195-205 | |
06 | 北山之什 | 205-215 | |
07 | 桑扈之什 | 215-225 | |
08 | 都人士之什 | 225-234 |
[編輯] 大雅
章次 | 章名 | 題解 | 所含目次 |
---|---|---|---|
01 | 文王之什 | 235-244 | |
02 | 生民之什 | 245-254 | |
03 | 蕩之什 | 255-265 |
[編輯] 頌
章次 | 章名 | 題解 | 所含目次 |
---|---|---|---|
01 | 周頌 | 西周王朝的頌歌。據考證,為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時代近一百年間(約前1046—約前977年)的作品。 | 266-296 |
01a | -清廟之什 | 266-275 | |
01b | -臣工之什 | 276-285 | |
01c | -閔予小子之什 | 286-296 | |
02 | 魯頌 | 《魯頌》是春秋時代作品,產生於春秋魯國首都山東曲阜一帶地區,是魯國的宮廷音樂。 | 297-300 |
03 | 商頌 | 傳說為商朝的禮樂。前三篇的創作時期較早,為祭祀禮樂。後兩篇歌頌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伐楚國勝利,皆分章,產生的時間較晚。據魏源、皮錫瑞、王先謙、王國維等考證,本章實際上即《宋頌》,是春秋時代的作品,產生於宋國首都河南商丘地帶。陸侃如、馮沅君所著《詩史》說《商頌》「一仿《周頌》,一仿《二雅》」。 | 301-305 |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朱熹《詩集傳》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是指「鋪陳直敘」,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直述法),一般多見於《頌》和《大雅》。「比」是指「託物擬況」,是打個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風.相鼠》、《魏風.碩鼠》用可惡的老鼠的譬喻統治者的貪婪。「興」是指「託物起興」,是從一件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說是:先言他物,再興起聯想(聯想法),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聯想到新娘出嫁時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齊、魯、韓、毛四家。一是魯人申培,一是齊人轅固,一是燕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10卷,皆不存。《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內傳》亡於北宋。現今僅《毛詩》一家獨傳於世。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鄭振鐸認為《毛詩序》最大的壞處在於穿鑿附會[11]。清朝力主恢復毛、鄭之學,閻若璩作《毛朱詩說》,毛奇齡作《白鷺洲主客說詩》,陳啓源作《毛詩稽古編》,用意在否定朱熹之《詩集傳》。段玉裁寫《毛詩故訓傳》,孫燾寫《毛詩說》,用意在否定鄭玄之說。再者,皮錫瑞作《詩經通論》,王先謙作《詩三家集疏》又進一步否定毛詩之說,要回復到齊、魯、韓三家詩義。
評價與影響
《詩經》為中國第一部純文學的專著,它開啟了中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稱「純文學之祖」。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確定了中國詩的修辭原則及押韻原則,稱「總集之祖」、「詩歌(韻文)之祖」。也是北方文學的代表,他所代表的區域是黃河流域,稱「北方文學之代表」。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12]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胡適認為《詩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聖經典」[13]。胡適強調訓詁,「如戴震、胡承珙、陳奐、馬瑞辰等等,凡他們關於《詩經》的訓詁著作,我們都應該看的。」例如:「黃鳥于飛」之句,「於」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兒飛」。胡適還認為《嘒彼小星》一詩是描寫妓女送鋪蓋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認為《詩經》中《蹇裳》一文中最後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話為「你這小子神氣什麼!」[14]
王得臣《麈史》稱:「《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易》之象近取諸身,《爻辭》說卦,罔不該矣,而獨不言眉與領。以余觀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蔥、蒜、苔,木之楓、楠等,《詩》皆未之見。至《易》所不載者,如須、唇、肩、乳、臍等,亦未可悉數。又《爾雅·釋鳥》不及鶴,《釋蟲》不及蝶。物類至繁,偶有遺焉,無足異也。」[15]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四始」「五際」說
今文學派緯書認為,詩經中蘊含着天道,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便可從中可窺見歷史運行的規律。 其中歷史的節點表現在「四始」「五際」:- 「四始」
- <大明>在亥,水始也。
- <四牡>在寅,木始也。
- <嘉魚>在巳,火始也。
- <鴻雁>在申,金始也。
- 「五際」
- 亥為革命,一際也。<大明>也。
- 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大明>也。
- 卯為陰陽交際,三際。<天保>也。
- 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采芑>也。
- 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祈父>也。
以上皆為歷史、政治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機。這幾首詩則暗示了發生的事件。
文化
- 一日,東晉宰相謝安在子弟集聚的場合問道,「《詩經》裡,你們認為哪一句最好呢?」 謝玄回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道韞說是:「吉甫作頌,穆如清風」,謝安因此而稱讚謝道韞有「雅人深致」[16]。
- 謝安被夫人劉氏禁止納妾,謝安子侄們以《詩經·周南·螽斯》篇來「啟發」劉氏,「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劉氏反駁說「周姥撰詩,當無此語」[17]。
簡帛本詩經
20世紀以來考古發掘出許多載有詩經文字的竹簡、木牘、帛書。1977 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發掘出的漢代竹簡本詩經是現存的年代最早的詩經古本。注釋
- ^ 孫立, 師飈. 先秦兩漢文學史.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
-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輔導叢書編委會. 中國古代文學(上).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5.
- ^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 書評的學問.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 ^ 清華簡整理研究初見突破性成果 [1],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2010-10-09
- ^ 清華簡中發現周代詩篇 學術史疑點獲澄清 [2],中國日報網,2011-01-06
- ^ 《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震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 ^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 《毛詩正義·〈詩譜序〉疏》:「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 ^ 「季札觀樂」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對此記載,皮錫瑞據《周禮·春官·太師》賈公彥疏引鄭眾《左氏春秋注》雲「傳家據已定錄之」,認為「傳者從後序其序,則據孔子定次追錄之,故得同正樂後之次第也」(《詩經通論》)
- ^ 《論語‧子罕》記載孔子曾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 鄭振鐸引用《朱子語類》卷八十之說:「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譏刺他人。衹緣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說,將詩人意思穿鑿壞了。」
- ^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
- ^ 胡適:《談談〈詩經〉》
- ^ 李敖:《狂童之狂也,雞巴》,《中國性研究》;朱熹在《詩集傳》里亦說:「狂童之狂也且,亦謔之之詞。」
- ^ 《冷廬雜識》卷六
- ^ 《世說新語》
- ^ 《妒記》:「謝太傅劉夫人,不令公有別房寵。公既深好聲樂,不能令節,後遂頗欲立妓妾。兄子及外生等微達此旨,共問訊劉夫人;因方便稱『關睢』『螽斯』有不忌之德。夫人知以諷己,乃問:『誰撰此詩?』答云周公。夫人曰:『周公是男子,乃相為爾,若使周姥撰詩,當無此語也。』」
參考文獻
- 朱熹:《詩集傳》
- 楊伯峻,淺談《詩經》,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正中書局
外部連結
|
|
時代 | 先秦 | 兩漢 | 魏晉南北朝 | 隋唐 | 宋 | 元 | 明清 | 近代 |
---|---|---|---|---|---|---|---|---|
韻文 | 詩經;楚辭 | 漢賦(古賦、大賦);古體詩(文人);樂府(民間) | 駢賦(小賦) | 近體詩 | 詞 | 曲 | 新詩;現代歌詞 | |
非韻文 | 散文 | 駢文 | 古文 | 八股文 | 白話文 |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A9%A9%E7%B6%93
詩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詩經 |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
序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志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國風
周南 | 召南 | 邶 | 鄘 | 衛 |
王 | 鄭 | 齊 | 魏 | 唐 |
秦 | 陳 | 檜 | 曹 | 豳 |
小雅
鹿鳴之什 | 南有嘉魚之什 | 鴻鴈之什 | 節南山之什 | 谷風之什 |
甫田之什 | 魚藻之什 |
大雅
文王之什 | 生民之什 | 蕩之什 |
周頌
清廟之什 | 臣工之什 | 閔予小子之什 |
魯頌
駉之什 |
商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3年1月1日之前出版。 |
十三經 |
詩經 | 尚書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周易 | 左傳 | 公羊傳 | 穀梁傳 | 論語 | 爾雅 | 孝經 | 孟子 |
此頁面最後修訂於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09:3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