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冕旒 - 百度百科, 漢代皇帝冕服 - 台灣Wiki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5441.htm

冕旒 - 百度百科

冕旒


冕旒,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 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 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基本釋義

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 頂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 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見《周禮.夏官.弁師》。


解說

專指皇冠。 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梁沈約《勸農訪民所疾苦詔》:“冕旒屬念,無忘夙興。” 唐韓愈《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昨者京師至,嗣皇傳冕旒。” 明沈鯨《雙珠記·奏議頒赦》:“若奏若啟,達羣意於冕旒。”胡適《< 鏡花緣 >的引論》四:“他( 武則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形式介紹

帝王戴的冕冠 ,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 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像徵天圓地方。 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誌。 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歷史沿革

語出: 《士冠禮》疏引《世本》:「黃帝作冕旒。」


人物相關

《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週莫及,宜進爵為王。 獻帝即令鍾繇草詔,冊立曹操為魏王。 曹操假意上書三辭。 詔三報不許,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 冕十二旒 ,乘金根車,駕六馬,用天子車服鑾儀,出警入蹕,於鄴郡蓋魏王宮,議立世子。



========================================================================

http://www.twwiki.com/wiki/%E6%BC%A2%E4%BB%A3%E7%9A%87%E5%B8%9D%E5%86%95%E6%9C%8D

漢代皇帝冕服 - 台灣Wiki

漢代皇帝冕服 -簡介

  本圖為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製)。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漢代皇帝冕服圖


漢代皇帝冕服 -服飾特點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