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屯門良景 - 菠蘿山大峽谷, 白泥 (東張西望, 蘋果日報, 維基百科)

http://programme.tvb.com/variety/scoop/episode/20150112/

2015-01-12 東張西望 - 每集內容 - 發掘港版「世界級靚景」

2015.01.12 - 發掘港版「世界級靚景」

播出日期: 2015.01.12 (一)
日本紅葉、美國大峽谷等舉世聞名的如畫風光,都是旅遊人士非到不可的景點,然而親訪當地所須的費用,卻未必人人能負擔得起。其實觀眾無須出境,留在香港同樣能找到一些足以媲美上述海外旅遊勝地的「世界級靚景」。記者化身導遊,帶觀眾細賞元朗大棠紅葉、馬鞍山昂平大草原,以及屯門菠蘿谷大峽谷,為大家送上「香港冬日靚景」情報。



========================================================================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8F%A0%E8%98%BF%E5%B1%B1

菠蘿山 - 維基百科

菠蘿山


菠蘿山英語Por Lo Shan)是香港屯門的一座小丘,位於山景邨良景邨之間。不過在民間「菠蘿山」常被誤指為青山操炮區舊軍車路一帶的丘嶺地帶。
水務署於菠蘿山南麓興建了兩座配水庫,分別為屯門北海水配水庫屯門北食水配水庫
另外,菠蘿山以西亦設有舊軍車路,可由良景邨經青山操炮區步行到白泥一帶。

事件


2008年1月2日,良景站對上的菠蘿山曾經發生長命山火[1]火龍一度逼近小冷水、青山寺楊小坑村等地方,300公頃林木被燒毀。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30901/18403594

2013年09月01日 (蘋果日報 - 副刊 - 旅遊)

菠蘿山大峽谷給 屯門的良景

菠蘿山大峽谷給 屯門的良景


菠蘿山名不經傳,不像毗鄰的青山那麼有名,卑微得只算是良景邨的後山,越過山可走到人間仙景「下白泥」。年年月月日日,邨民從山上遠眺飄蕩在半空的落日,紅光映在堆填區綠皮下爛掉的高雅,旁邊是魚塘小村人家。

一座山,從邨到村,大家只想好好過日子。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蔡家輝
模特兒:Fiona@ Style(服裝提供:ICE FIRE)


步步驚心

菠蘿山是地理科老師謝華興筆下的屯門後花園,有機會好好認識屯門的自然地貌。原來香港處於中國蓮花山斷層帶,其中兩條斷層便在青山及九逕山山腳,由於兩條斷層上下錯動,凸出的兩邊形成現在的兩個山體,中間凹位是一個低地小裂谷,就是現在的屯門谷。沿青山山脊向下走,便可到達菠蘿山。這一帶以花崗岩為主,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組成,由於不同礦物有不同的抗蝕能力,其中以石英的抗蝕能力最高,所以,隨處可見石英碎石。夏季高溫多雨,有利風化及侵蝕,總是幫忙塑造荒漠地貌:「地貌的組成有很多因素,譬如這裏的植物覆蓋較少,眾所周知數年前發生的山火,燒了很多林木植物,缺乏植物保護就容易造成侵蝕。」部份較大的沖溝呈現黃色、白色、紅色等豐富多姿的大自然色彩,紅色是原先風化前花崗岩內的鐵,氧化後變成鐵紅色。沿車路行至盡頭,開始進入黃土地,路兩旁長滿崗松,輕輕一搓,嗅到的香氣竟似白花油,再往前走,日落黃昏之時走到山上最大的沖溝拍照,黃色荒漠被染得泛紅。這條路越來越窄,在旁另闢新徑,美麗卻步步驚心,老師說大沖溝終有一天被風雨夷平,不再危險,他處又有新沖溝形成,這就是大自然。


生活的日常

都說菠蘿山的瀝青路鋪得平整,卻是迂迴曲折,弄得人氣喘吁吁,緩緩爬坡才是上策。入口就在良景邨小學後面,謝華興老師曾經撰文:「菠蘿山是街坊的山,它太接近良景邨了。每次出發,山腳旁的鐵絲網圍欄,總會掛有衣物,今次,還有街坊在引水道旁洗衣。」這天跟着老師當半天的學生,看到一樣的風景,衣物染上太陽的味道,是種小確幸!街坊的日常,教人忘了身後高樓的城市風貌。

午後三時,情侶和孩童毫無蹤影,只有三三兩兩的行山人士,寧靜得很。街坊山總有一座晨運客建造的避雨亭,內裏供奉着神像,菠蘿山的避雨亭及「觀音宮仔」由良景邨、田景邨、新圍邨、寶田邨及建生邨五邨居民合資興建,但因屬僭建物,政府部門並沒高抬貴手,最終被清拆,觀音大士的殿堂變成大石。不禁細想,人情與義理之間,是否有另一條出路?避雨亭躲不過清拆,創意椅子倒是有增無減,一支大碌竹架在石上,或是粗糙的石屎椅,最雅致的一個,是鋪上磁磚的矮背石屎椅,背後的設計師正是街坊。


神仙水傳說

良景邨於1988年入伙,西面緊接青山操炮區,這一帶以前是英軍的練靶場,現在是解放軍,據說在這兒操練的時間,會在電台報道,並在入口掛上紅旗。在大多的時間,寫上「軍事用地,禁止非法進入」的大閘常開,街坊都把它當成後花園。走在路上,後方傳來車仔的微響,不用回頭便知道是前往山上取神仙水的街坊。神仙水流淌於山間,街坊大多喜歡在通往青大石澗的一段浮沙碎石路上取水。傳聞最早是英軍在山坡上建造水管,取水飲用,後經街坊改良水管,並鋪設磁磚地台和座椅。不知從何時起,山水有病醫病、無病長生之說不脛而走,街坊每每拿着膠樽膠桶,甚至推車仔上山取神仙水,取水需時,街坊就撐着雨傘,坐在椅上閒聊,不時傳出笑聲。此情此景,是實實在在的庶民風情。流出來的水甘洌無比,卻怕腸胃一時不適,只敢淺嚐一口,倒是奢侈地用神仙水來洗臉。


荒涼與荒謬

從荒涼到荒謬,只是一字之差。

人人都知道拜山或疏忽而起的山火都是人在破壞自然景觀,在幾乎寸草不生的菠蘿山裏,晨運客非法耕種無疑令山體破壞,有隨時坍塌的危險。菠蘿山最高點也有394米,在山上遠眺,屯門谷中央位置全是高樓,它兩旁的高地,形成峽谷效應,污染物無處釋放,在冬天問題更為嚴重。老師在另一篇文中寫道:「只管發展而忽略污染問題,從空氣質素而言,屯門的情況比天水圍『悲情』得多。」
拋掉身後的悲情,穿越大峽谷便開始下坡至下白泥,山下魚塘與蠔田,看到的是閒適,只是左眼見到鬼——那大片披着綠皮的堆填區。這條以香港最佳日落著稱的鄉村近期同樣悲情,奶媽林鄭落區游說擴建堆填區,村民自然力爭到底。村公所外掛滿反對的橫額海報,對照由村民拍攝的下白泥日落美景,成為最佳的諷刺。本報大樓同樣位於堆填區,自嘲從一個堆填區跑到另一個堆填區,地產霸權,翻過一座山,走過荒土樂園,仍然躲不過!


遊花園

若說感受至深,定數居於菠蘿山下客家圍村的八十後Jacky。小二時不識菠蘿山之美,長大後因為攝影而遊走於屯門勝景,拍下日出日落美景,成長的村落快要被收地,藉鏡頭和文字記下成長地的回憶。

菠蘿山的夏天,看海看太陽起落最美;到了秋天,在山間怒放的芒草,代替灰濛濛的天色,小孩子在放風箏,情侶在散步,氣氛更悠閒。


給小坑村的一封情書:

因為外公外婆是小坑村的原居民的關係,所以我自小都在這仍保留着鄉村風貌的地方長大,接觸到大自然的機會自然比其他小朋友多,常常跟舅父們去水塘捉魚,到田野收割公公婆婆種的蔬果,走入雞欄內取雞蛋,目睹過宰雞放血遍地染紅的場面,見過野生的貓頭鷹,捉過手臂般粗的蛇。又不時聽長輩們談論他們小時候生活甚艱難,知道他們年紀小小就要落田收割,幫手賣錢養家,還要替豬洗澡,上山劈柴,個子不高也要踏着架鳳凰牌單車穿過爛路接送弟妹返學,久而久之,對鄉村生活就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在鄉村長大的孩子,大多喜歡赤着腳通山跑,在太陽底下玩多過嘆冷氣,所以膚色明顯比其他人深。而且整天在自然的地方跑跑跳跳,比都市人認識更多植物、昆蟲,有時聽到朋友問「木瓜是否在地上生長?」「花生不是長在樹上的嗎?」等問題時,內心總不禁忍住笑。現在已長大的鄉村孩子,雖然不像老一輩的人一樣,大門常開,與鄰居小舖的人打牙骹,但還會對附近的鄰居,兒時的老死十分友善親切。
現在鄉村仍然保留很多傳統習俗,例如,天后誕會有花炮行鄉;婆婆在節令期間會手做糕點,還沿用古法用柴火蒸熟;長子點燈;婚嫁的盆菜宴;派門頭(即每當有婚嫁喜事,就會向村中已婚長輩派喜餅)等等。
眼見近年村內發展十分急速,發展商紛紛在村內收地發展,村內大片的樹木果林不斷被三層高的村屋所取代,農地都被改建成停車場,村外人不斷遷入,好處是村內的交通,由從前私營的麵包車到現在有專線小巴,由從前連的士都不願駛入的泥濘爛路到現在寬闊平坦的瀝青馬路,但發展的同時就不斷令村內原始風貌作出改變。


以前村中有很多天然特有的風景,晚上天上會見到很多星星,地上則見到很多螢火蟲。現在因為村外的高樓起多了,雖然看到星星的機會比市區多,但螢火蟲便沒有那麼幸運,清澈的生活泉源被發展破壞,最近已經很難見到螢火蟲的蹤影了。
現在跟公公婆婆講起甚麼流星雨,甚麼日全蝕,甚麼雙彩虹,還有近期網上被瘋傳的反曙暮輝,對我們八九十後來說,見到這些現象是多麼的奢侈,但公公婆婆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道:未見過大蛇屙尿咩!現在的我們只會低下頭玩弄着手上的智能電話,又有多少人會花一點時間抬一抬頭,望一望日漸狹窄的天空呢?

Jacky上


菠蘿山地質之旅

路線:屯門良景邨>菠蘿山>下白泥(約2-3小時)
前往方法:輕鐵良景站步往基良小學後的馬路上山



========================================================================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99%BD%E6%B3%A5

白泥 - 維基百科

白泥


白泥Pak Nai)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面臨后海灣,遠眺深圳蛇口。它被喻為香港觀看日落[1] 的一個好地方,沿岸都是泥灘,部分為田,出產著名的「流浮山生蠔」。兩條主要鄉村上白泥村下白泥村均轄屬廈村鄉
上白泥鄰近深港西部通道的港方落腳點鰲磡石;而下白泥附近的稔灣則是新界西堆填區的所在地。

考古


白泥村陳家園遺址於1997年5月被發現,該遺址原為一塊菜地,以該土地為陳姓的菜園而得名,於1999年展開發掘工作,遺址面積廣大,南北長320米,東西寬60米,包含兩個文化層。
上文化層出土的遺址有工棚柱洞4個、灶址9庭、1座長方形沙丘淺坑墓及3座窯址,墓址內人骨已全朽,有隨葬陶器5件及石錛1件,相信是距今約3,500多年,相當於中原地區商代廣東青銅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存。下文化層出土的主要是陶器及石器,完整的陶器及石器多達200多件。相信距今約4,000多年,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代[2]

白泥碉堡


白泥碉堡位於下白泥村平安堂對面果園中,為一幢兩層高青磚屋,由興中會革命元老鄧蔭南所建,是當年革命黨人由南山半島私運軍火的基地之一[3]

發展


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原有意於天水圍白泥鄉郊用地興建大型豪宅和高爾夫球場,將計劃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後接獲71個反對申請。於2007年更改計劃減低住宅密度,而高球場用地也作出調整,騰出更多空間興建昆蟲公園、增設單車徑、騎術設施和觀賞日落的觀景台,更增建高球學院、生態酒店,成為一處康樂旅遊勝地[4]。但城規會收到的意見書99%均表示反對,劉皇發最後撤回申請[5]

主要道路



交通


專線小巴33線:元朗泰豐街)–下白泥
  • 假日另有村巴NR941來往元朗,路線及收費與小巴相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