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 - 維基百科
漢語親屬稱謂
漢語的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緣與和人類個體結成的社會關係,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
http://ctext.org/er-ya/shi-qin/zh
========================================================================
1. 叔公 - 爺爺的弟弟
2. 舅公 - 婆婆的弟弟
4. 姑媽 - 爸爸的姐姐
5. 姑婆 - 爸爸的姑媽/姑姐
6. 姨媽 - 媽媽的姐姐
7. 姨婆. - 媽媽的姨媽/姨姨
8. 表叔 - 爸爸的表弟
9. 表叔公 - 爸爸的表叔/爺爺的表弟
========================================================================
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 - 百度百科
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
人類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個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員關係的親屬稱謂系統。 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係的名稱,是基於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 它是以本人為軸心的確定親屬與本人關係的標誌。 漢族的親戚關係條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長一輩的稱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輩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輩有侄甥等等。 中國人由於姻親而產生的親戚關係相當龐雜。 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徵。
家族方面
對自己的父母稱父親母親(爸媽)。 男的自稱兒子;女的自稱女兒。
稱別人的父親、母親謂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母親謂家嚴家父和家慈家母。
對自己已故的父親、母親稱考和妣;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父母謂先嚴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對於後母稱繼母,其他如前。
對自己的祖父母稱祖父祖母(爺爺奶奶)。 男的自稱孫或孫兒(孫子);女的自稱孫女。
稱別人的祖父、祖母謂令祖父和令祖母;對別人稱自己的祖父、祖母謂家大父和家大母。
對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稱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稱王考和王妣。
對自己的曾祖父母稱曾祖父曾祖母(太爺爺太奶奶)。 男的自稱曾孫;女的自稱曾孫女。
稱別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謂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對別人稱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謂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對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稱高祖父和高祖母 ,男的自稱元(玄)孫;女的自稱元(玄)孫女。
對父親的兄嫂稱伯父伯母(大爺大娘),對父親的弟弟、弟媳稱叔父叔母(叔叔嬸嬸)。 男的自稱侄;女的自稱侄女。 對父親的姐妹、姐夫妹夫稱姑姑、姑夫。
稱別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謂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對別人稱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謂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稱幾伯幾叔幾伯母幾叔母。 (姑姑亦是)
對父親的伯父母、叔父母稱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稱侄孫或從孫;女的自稱侄孫女或從孫女。
稱別人的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前面加一個家字、舍字或敝字。
稱別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個家字,弟妹前面加一個舍字。 男女自稱同理。 如果兄弟姊妹較多,前面加一個排行位數。
對自己的配偶,男稱女謂妻妻子賢內助,自稱夫;女稱男謂夫婿,自稱妻妻子。
稱別人的配偶,對男方可稱兄道弟,對女方稱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對別人稱自己的配偶,對男方可稱拙夫、外子,對女方稱拙荊、賤內、內人。
對自己的子女稱兒女兒,自稱父或母。
稱別人的兒子謂令郎,女兒謂令愛;對別人稱自己的兒子謂小兒犬子,女兒謂小女,兒子媳婦謂兒媳。
對兄弟的子女稱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個賢字,男的自稱伯叔,女的自稱姑如已嫁人則稱姑母。
稱別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個令字,在自稱的前面加一個愚字。
對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長者,祖輩,長輩、同輩,均按前面所述相稱,寫信問候前面要加一個宗字,表示是一個宗族。
對過繼的父母稱寄父母義父母,男的自稱寄男,女的自稱寄女義女。 對於寄兄弟姊妹的稱呼,除胞字不能相稱外,其他一律相通。
稱呼對象
|
稱呼(稱謂)
|
對此自稱
|
對他人稱其家族中人
|
對他人稱自己家族中人
|
---|---|---|---|---|
父親的父母
|
祖父,祖母
|
孫兒,孫女
|
令祖父,令祖母
|
家祖父,家祖母
|
父親的伯(叔)父/母
|
伯(叔)祖父/母
|
侄孫兒/女或從孫從孫女
|
令伯(叔)祖父/母
|
家伯(叔)祖父/母
|
生(養)父/母
|
父親,母親
|
男(或兒),女兒
|
令尊,令堂
|
家父(嚴、尊),家母(慈)
|
父親的兄/嫂
|
伯父,伯母
|
侄兒,侄女
|
令伯父,令伯母
|
家伯父,家伯母
|
父親的弟,媳
|
叔父,嬸母
|
侄兒,侄女
|
令叔父,令嬸母
|
家叔父,家嬸母
|
兄(哥),兄妻
|
兄、哥,嫂嫂
|
弟,妹
|
令兄,令嫂
|
家兄,家嫂
|
伯(叔)父的子女
|
堂兄,堂姐
|
堂弟,堂妹
|
令堂兄,令堂姐
|
家堂兄,家堂姐
|
弟,弟妻
|
弟弟,弟妹
|
兄,姊、姐
|
令弟,令弟妹
|
舍弟,舍弟妹
|
姊(姐),妹
|
姊、(姐)姐,妹妹
|
弟,妹
|
令姊,令妹
|
家姊,舍妹
|
丈夫
|
夫子(或夫君),某某(單稱名或字)
|
妻,某某(單稱名或字)
|
某先生,(或尊夫君)
|
外子
|
妻子
|
吾妻(或賢妻),某某(單稱名或字)
|
夫,某某(單稱名或字)
|
尊夫人,嫂
|
內子(人)
|
子女
|
兒、吾兒,女、吾女
|
父,母
|
令郎(或公子),令媛(或愛)
|
小兒(犬子),小女
|
兄(弟)子/女
|
侄(或侄兒),侄女
|
伯(叔)父,姑母
|
令侄,令侄女
|
舍侄,舍侄女
|
兒子的子/女
|
孫、兒孫(或某某),女、孫女
|
祖父,祖母
|
令孫,令孫女
|
小孫,小孫女
|
侄兒的子/女
|
賢侄孫,賢孫女
|
伯(叔)祖,伯祖母
|
令侄孫,令孫女
|
舍侄孫,舍侄孫女
|
丈夫的親父母
|
公公,婆婆
|
媳(或兒)
|
令公,令婆
|
家公爹,家婆母
|
丈夫的伯(叔)父/母
|
伯(叔)父(翁), 伯(叔)母(或嬸母)
|
侄媳
|
令伯(叔)父(翁),令伯(叔)母(姑)
|
家伯(叔)父(翁), 家伯(叔)母(姑)
|
親屬方面
對父親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姑父姑母,男的自稱內侄,女的自稱內侄女。 單對姑母就自稱侄侄女。
稱別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爺姑奶,男的自稱內侄孫,女的自稱內侄孫女。 單對姑奶就自稱侄孫侄孫女。
稱別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姨祖父姨祖母或姨爺姨奶,男的自稱甥孫,女的自稱甥孫女。
稱別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父母,稱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爺姥姥,男的自稱外孫,女的自稱外孫女。
稱別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兄弟及其妻子稱舅父舅母,男的自稱甥外甥,女的自稱甥女外甥女。
對母親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姨父姨母,男的自稱甥外甥,女的自稱甥女外甥女。
稱別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姑父、姑母,稱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爺姑姥,男的自稱外侄孫,女的自稱外侄孫女。
對母親的舅父、舅母,稱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爺舅姥,男的自稱外甥孫,女的自稱外甥孫女。
對父親的舅父、舅母,稱太舅父太舅母或舅公舅婆,男的自稱甥孫,女的自稱甥孫女。
對父親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稱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稱表侄,女的自稱表侄女。
對父親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稱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稱表侄,女的自稱表侄女。
對母親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稱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稱表外甥,女的自稱表外甥女。
對母親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稱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稱表外甥,女的自稱表外甥女。
對父母雙方表親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統稱謂表兄弟姊妹,自稱也是如此。
對妻子的父母稱岳父岳母,自稱子婿小婿。
稱別人的岳父岳母謂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對別人稱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個家字。
對妻子的祖父母稱太岳父太岳母,自稱孫婿。
對妻子的伯、叔父母稱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稱侄婿。
對妻子的兄弟姊妹稱內兄內弟妻姊妻妹,自稱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對妻子姊妹的丈夫稱襟兄襟弟,自稱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稱連襟。
對妻子的其他家族及親屬,妻子怎麼稱呼也隨之怎麼稱呼。
對丈夫的其他家族及親屬,丈夫怎麼稱呼也隨之怎麼稱呼。
上述各稱謂,稱別人的,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前面加一個敝字。
對子女配偶的父母稱親親親翁親家母,自稱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親屬的稱謂歸納起來就兩句話:父系稱爺叫奶伯叔姑,母系稱爺叫姥舅與姨。
稱呼對象
|
稱呼(稱謂)
|
對此自稱
|
對他人稱其家族中人
|
對他人稱自己家族中人
|
---|---|---|---|---|
父親的姐(妹)/姐丈(妹丈)
|
姑母,姑丈
|
侄(或內侄),侄女(內侄子)
|
令姑母,令姑丈
|
家姑母,家姑丈
|
母親的父/母
|
外祖父,外祖母
|
外孫,外孫女
|
令外祖父,令外祖母
|
家外祖父,家外祖母
|
母親的兄(弟),兄嫂(弟媳)
|
舅父,舅母
|
外甥,外甥女
|
令舅父,令舅母
|
家舅,家舅母
|
母親的姐(妹),姐丈(妹丈)
|
姨母,姨丈
|
姨甥,姨甥女
|
令姨父,令姨母
|
家姨父,家姨母
|
妻子的親父母
|
岳父,岳母
|
子婿(或婿)
|
令岳,岳母
|
家岳,家岳母
|
妻子的伯(叔)父母
|
伯(叔)岳父,岳母
|
侄婿
|
令伯(叔)岳,令伯岳母
|
家伯(叔)岳, 家伯岳母
|
兄(弟)的岳父母
|
姻伯(叔)父,姻伯(叔)母
|
姻侄,姻侄女
|
令親
|
捨親
|
兒子的岳父母
|
親家翁,親家母
|
姻愚弟,姻愚妹
|
令親家翁,令親家母
|
敝親家翁,敝親家母
|
姊、妹的丈夫
|
姊(姐)丈,妹丈
|
內弟(兄), 姨妹(姊)
|
令姊(妹)丈
|
家姊丈,舍妹丈
|
姑(姨)家的兄嫂
|
表(姨)兄,表(姨)嫂
|
表(姨)弟,表(姨)妹
|
令表(姨)兄,令表(姨)嫂
|
家表(姨)兄,家表(姨)嫂
|
妻子的兄弟
|
內兄,內弟
|
妹(姊)婿
|
令內兄(弟)
|
敝內兄(弟)
|
妻子的姊(妹)丈
|
襟兄(弟)
|
襟兄(弟)
|
令僚婿
|
敝連襟
|
妻子娘家侄/侄女
|
賢內侄(侄女)
|
姑丈
|
令內侄(侄女)
|
舍內侄(侄女)
|
女兒的兒女
|
賢外孫,賢外孫女
|
外祖父,外祖母
|
令外孫(孫女)
|
舍外孫,舍外孫女
|
姐妹的兒女
|
賢甥(甥女)
|
愚舅(舅母)
|
令甥,令外甥
|
舍甥,舍甥女
|
女兒的丈夫
|
賢婿
|
愚岳,愚岳母
|
令婿
|
小婿
|
表兄弟的兒女
|
賢表侄( 侄女)
|
愚表伯(叔),愚表伯母(叔母)
|
令表侄(侄女)
|
侄
|
師友方面
對教過自己學業的人稱老師先生尊師,自稱學生門生。
對教過自己技藝的人稱師傅師父,自稱徒弟徒兒門徒。
對他們的妻子稱師母,自稱學生門生。
對自己的學生稱學生同學賢契。
對同在一起學習的人稱同學同窗學友。
對同在一起學藝的人稱師兄師弟師姐師妹 。
對自己的朋友稱仁兄良友摯友。
其他方面
對出家的僧人稱師父或法師,對他們的負責人稱和尚、大和尚、老和尚(即退居大和尚)。
對出家的道士稱法師真人。
對出家的女僧人稱師父、法師或比丘尼師父(跟其他人談及時,或者稱二僧)。
參考資料
========================================================================
漢語親屬系統
漢語親屬系統(Chinese kinship)在人類學分類為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Sudanese kinship)的其中一種。這是由路易斯·亨利·摩爾根於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1]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蘇丹型親屬系統最為複雜。每個人依據其輩分、宗族、年紀與性別,而有個別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緣與和人類個體結成的社會關係,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血親
直系血親[編輯]
- 父系 - 父親→祖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 母系 - 母親→外祖父母(外公、外婆;姥爺、姥姥)→外曾祖父母→外高祖父母
- 兒/兒子 - 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仔、囝。
- 女兒 - 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閨女、女、囡。
- 孫 - 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 曾孫/重孫 -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閩南語稱「乾仔孫」,粵語口語又稱室。
- 玄孫 -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 來孫、昆/晜孫、仍孫、雲孫、耳孫,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至九子代
旁系血親[編輯]
- 父系長輩
- 母系長輩
- 同輩
- 晚輩(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斜線前後的字取對應性別者,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後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
姻親
- 姻親
- 公公:丈夫的父親,又稱家翁,有時也直稱爸爸,有些地區稱「老爺」,閩南語稱「大官」,讀音為ta-koaⁿ
- 婆婆:丈夫的母親,又稱家姑、家婆,有時也直稱媽媽,閩南語稱「大家」,讀音為ta-ke,廣東稱「奶奶」
- 岳父:丈人,亦有地區稱丈母達,妻子的父親,口語也直稱爸爸,粵語稱「外父」
-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口語也直稱媽媽,粵語稱「外母」
- 兒媳:亦有稱兒媳子,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又稱媳婦、新婦(粵語白讀為pou5,音「抱」)
-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 嫂: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 弟妹、弟媳、弟婦: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 妹夫、妹婿: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 妯娌(zhóu lǐ 或 zhóu li):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國語唸「妯ㄓㄡˊ娌ㄌ一ˇ」,臺灣話唸「同ㄉㄤ姒ㄙㄞˊ仔ㄚˋ」。在臺灣,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或大嫂,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或大嫂。
-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連橋
其他
祖宗十八代
十八代一般指父系中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此後,亦被引伸加入罵人的用語中,將別人的家族成員也牽涉當中,用語起源卻已經無從稽考。
漢語親屬稱謂與英語親屬稱謂的對照
- 漢語的稱謂細緻,英語的稱謂簡單。舉例說明,Aunt 可以表示嬸嬸、伯母、舅媽、姑姑、姨母,Uncle可以表示叔叔、伯父、舅舅、姨父、姑父。
- 漢語的稱謂是為了區分內外與表裡。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是同姓家屬,是近親,是家裡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是異姓親屬,是遠親,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遠親,是母親那邊的人,是外人,而爺爺、奶奶是父親這邊的人是,是「內親」,是家裡的人。而英語的稱謂系統卻不做這樣的區分,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也可以表示外公;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也可表示表兄、表弟。所以從英語的稱謂上看不出遠近和表裡,看不出親疏關係。
- 在古代的漢民家族中,通過稱謂就可確定一個人在家裡的地位和身份,所享有的權利和當盡的義務,這樣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有利於家族的管理,有利於儒家等級制度的實施。而西方的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沒有東方那麼複雜,所以表現在稱謂上也沒有那麼複雜和細緻。
========================================================================
擬親屬關係 - 維基百科
擬親屬關係
大部份人類學者觀察到擬親屬關係擔當着協助或介入傳統親屬關係,但不會完全取代親屬。
Janet Carsten在回應施奈特(David M. Schneider)在1984年發表的《親屬制度研究批判》(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所提及的符號式親屬關係(Symbolic Kinship)時提出「關聯」(relatedness)的概念。
非同姓非血緣沒有關系
- 叔叔、伯父的女兒出嫁後生的孩子稱舅舅(男生)
女生的小孩稱呼男生叫舅舅 小孩的媽媽認識那襄同輩不同姓的兄弟
- 叔叔、伯父的女兒出嫁後生的孩子稱呼阿姨(女生)
女生的小孩稱呼女生叫阿姨 小孩的媽媽所認識同輩不同姓的姊妹
- 男生結婚生的孩子叫叔叔的女兒稱呼姑姑
男生的小孩稱呼女生叫姑姑 小孩的爸爸認識那襄同輩不同姓的姊妹
- 男生結婚生的孩子叫叔叔(伯伯) 的兒子稱呼叔叔伯伯
男生的小孩稱呼男生叫叔叔/伯父 小孩的爸爸認識那襄同輩不同姓的兄弟
- 爸爸或媽媽的(伯父)叔叔稱呼(伯公)或叔公
- ※爸:
- 1.爸爸的媽媽:阿嬤(祖母)奶奶
的兄弟姊妹 :爸爸的舅舅或阿姨:
- 舅公或舅嬤(舅祖母)
或姨嬤(姨祖母)或姨丈公(姨祖父)姨公
- 2.爸爸的爸爸 :阿公(祖父)爺爺
的兄弟姊妹:爸爸的伯父或叔父或姑姑 爸爸的伯父或伯母 伯公(伯祖父)或伯嬤(伯祖母) 爸爸的叔叔、叔母(嬸嬸) 叔公(叔祖父)、叔嬤(嬸嬤)(叔祖母) 姑嬤(姑祖母)、姑丈公(姑祖父)
老師升師祖父母
- 爸爸的男老師 :師祖父、阿公、師公
- 爸爸的女老師 : 師祖母、阿嬤、 師婆(嬤)
- 爸爸的男老師的老婆(師母): 師祖母、阿嬤 師婆(嬤)
- 爸爸的女老師的老公(師丈):(師丈公)
- ※媽:
- 3.媽媽的爸爸 : 外公
的兄弟姊妹:[媽媽的伯父或叔父或姑姑] 伯公或叔公或姑婆.
- 4.媽媽的媽媽: 外婆
的兄弟姊妹:媽媽的舅舅或阿姨
- 舅公或姨婆
老師升師外祖父母
- 媽媽的男老師 :師外祖父 外公 師外公
- 媽媽的女老師 : 師外祖母 外婆 師外婆
- 媽媽的男老師的老婆(師母): 師外祖母 外婆 師外婆
- 媽媽的女老師的老公(師丈):(師丈公)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