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B4%9E%E8%A7%82%E4%B9%8B%E6%B2%BB

貞觀之治 - 維基百科 (節錄)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簡介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54712.htm

以銅為鑑 - 百度百科 (節錄)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解釋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大臣魏徵的故事。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 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 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

http://baike.baidu.com/view/941736.htm

以史為鏡 - 百度百科 (節錄)

出處《舊唐書· 魏徵傳》 李世民 :夫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鑑戒。 同“以古為鑑”。

軼事典故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註釋。 現在也有說:“ 以古為鏡 ,可以知興替”的,意思一樣。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 )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以人為鑑 ,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之理。 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 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 後魏徵逝死 ,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歎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 乃指以人為藉鑑。 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54712.htm

以人為鑑 - 百度百科 (節錄)

成語解釋

【解釋】: 指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鑑戒。

成語典故

鄭公魏徵卒。 徵寢疾。 上與太子同至其笫,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徵薨(hōng),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 謂侍臣曰;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鑑以防己過。 今魏徵逝,朕亡一鑑矣。 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藁,其可識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 公卿之內,情有愛憎。 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 愛憎之間,所宜詳慎。 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 任賢勿猜,可以興矣。 '其大略如此。 朕顧思之, 恐不免斯過。 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hù),知而必諫也。 

譯文

鄭國公魏徵死了。 當魏徵還臥病在床時,皇上( 李世民 )和太子一起來到他的府第看望他,並將衡山公主指定給魏徵的兒子叔玉做妻子。 魏徵死了以後,皇上親自撰寫碑文,並且刻於石碑上。 皇上對侍臣說:“人以銅鏡作為對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齊端正;以歷史作為對照,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更替;以他人作為對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敗。我曾經以此三件事物來防止自己出現過失。魏徵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樣了。我派人到他家,尋得一本文稿,才寫了一半,那些可以認識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壞。任用好人那麼國家就會安定,任用壞人那麼國家就會衰敗。愛憎之間,應該仔細謹慎。假如喜愛的人而能了解他的缺點,憎惡的人而能了解他的長處,去除邪惡不遲疑,任用賢能不猜疑,可以興盛了。”那本書的大致內容就像這樣。 我總是思考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錯。 公卿侍臣,可以書寫在笏板上,知道可以進諫的一定要進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