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佛經佛語十大經典名句解讀 / 無常 (佛教), 如是觀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http://big5.home.news.cn/gate/big5/19501997619.home.news.cn/blog/a/0101000000000CD4F4351468.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22/01/7446551_255592220.shtml

佛經十大名句

一、佛經十大名句 

  1. 一切皆為虛幻。 
  2. 不可説。 
  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5.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6.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7.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8.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0.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家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一切皆為虛幻,應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數眾多,據説濃縮的精華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金剛經》。金剛經裏有雲,一切皆為虛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説,一切世間上的法,都是短暫不真的,就像露泡夢電雲一般,應該如是看待。一切皆為虛幻,這裏説的虛幻不代表沒有,我想應該是佛家講的“空”。





========================================================================

   經典二:不可説,説即是錯。  

   倣佛記得的原文是,不可説、不可説,一説即錯。什麼文字沒有破綻,語言、表達亦如是。你説一句話,總有話能反駁你,是不是這樣?嗬嗬~ 釋迦佛説法49年,最後説他自己一字未説,也確實,他老人家是一字未立,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是佛的弟子們整理流傳下來的,史上的第一次500比丘大會就是做這個工作的,由佛的表弟阿難尊者來口述,大家紀錄的。這個阿難尊者,據説的記憶力超強,佛説的,他都能記住,而且他一直跟在佛的身邊,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佛經,不得不謝謝這位大尊者。

   當時,流傳的教義,現在東南亞盛傳,我們這邊的叫他們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説他們的修行法門,是自己解脫,我們這邊的是大乘佛教,講究自利利他,普度眾生,藏密也許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們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葉尊者拈花微笑的那個是禪宗,以心傳心的法門,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凈土宗,還有華嚴宗、法華宗等等,哎,牙齒開始疼了,我每次一説錯話,牙齒就會疼,真的,這個沒瞎説,也許預示著上面的很多文字闡述,錯誤多多了。沒有不破的文字,但有説文的真心,也許這就夠了.
   有人言:有些話是不能説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就轉到這句話上來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在典藏中出現的很多,我們平時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説是色,色是相,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我們的思維意識也是色,是個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實本質,這個空,不是説沒有,就如虛空,也是有的,好比我們看到一棟樓房,看見了,就是樓房的色相,但是,我們知道樓房是磚石、鋼筋、水泥等等組成的,而這一切又都是物質,也就是現代科學説的原子、分子等組成的,它是真實存在的,不容否認。我們也知道,若幹年後,您住的這棟房子會變化,好比和平橋的綠地,原來是河邊的人家,現在是綠地了,色相從民居變成了綠地,我們的地球現在的位置也會在若幹年後變成銀河的虛空,但是地球的物質不會沒有,只是轉化罷了。人的意識也是一樣,好比現在腦子裏在想以前看的佛法,但是下班回家就會想到其他很多,人的念頭是不是也像房子一樣,建成了、拆遷了、又去建、再拆……如此循環反復。

   一個念頭來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怎麼來,他走的時候,也不知道他怎麼走,留住念頭的方式就是定神,定住了,不過,我們可以試試,自己定住一個念頭可以多長時間,這個定,是説不間斷的哦,這裏就談到觀和定的問題了,扯遠了,呵呵~念頭想留也很難留住的,你説他有,你留不住,好比你想一個蘋果,一晃神,説不定想到芒果了,真有嗎?説沒有,它確實有,來過了,自己明白的感知到,真真切切,好像不能説有也不能説沒有,好像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好像…作的了念頭的主嗎?是不是感到一直被牽著走???所以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隨遇而安,緣來不拒,緣去不驚。而在這個花花世界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動妄心,不存妄想,那樣心如止水是一種福氣,還是一種遺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誨,認為只要心不動則可避禍萬千,是以不變應萬變,只是一俗人,若沒了想念,是一種什麼樣的空虛,人因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動力,什麼都皆空了,還人世來做什麼,而痛苦也是一種修煉,就不扯什麼“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從痛苦中爬出來的經驗也是一種財富。
   其實此禪語很是喜歡,也能從中參透些許道理,只是自己是紅塵中人,也沒打算看透紅塵,就把它暫且記下來,當來日到達心如止水境界時再細細品味。





========================================================================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現在很多相愛的人,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正的愛情嗎?也許會有人説愛情和面包的理論!可是,過去的老人們都説,有情飲水飽。我也相信:真正愛1個人,雖然貧窮,但是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覺得飽!愛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得到了愛,就倣佛已經得到了全世界!





========================================================================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説: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係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你説: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説:緣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説:緣是縱然兩情相悅, 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説: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無淚!是的人到悲痛的極點,也就是萬物的極限,那就是一無所有的感覺,所以對于背來説,就可能出現“悲極生樂、或者悲底見喜”的結局。
   大悟無言!同理,理解的頂端、認識的終點、領悟的深處,就是大明白,也存在爭論和雄辯,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態就是沉默無語!
   大笑無聲!根據以上的解釋規律,我想無論是誰都會自我理解了吧!





========================================================================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後就説出了那個現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後輕描淡寫的説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遊記的意思),然後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説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于空!
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于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裏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聽一聽流行的歌曲《我不入地獄》則更有感受。



========================================================================

二、明白的道理

  1.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一語成讖。
     
  2.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來源基于此。
     
  3.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笑口常開的依據。
     
  4. 佛雲:“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5. “活著一天,就是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知足常樂。
     
  6.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不自醒的提醒。
     
  7. 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自尋煩惱。
     
  8.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人與狗的區別。
     
  9. 佛雲:“財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10. 佛雲:“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墜;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墜自身。賢不可毀,禍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11.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被財富所累。
     
  12.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聰明。
     
  13.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低調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級。
     
  14. “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謠言止于智者”——智慧經典。



========================================================================


無常 (佛教) - 維基百科

無常巴利文अनिच्चाanicca梵文अनित्यanitya藏文མི་​རྟག་​པ་藏語拼音mi rtag pa),佛教術語,是的反義字,字面意義為變異,指為世間萬物及一切有為之法,終將變異,無常存者[1]


部派佛教闡述

佛教從因緣法的角度,說明諸法是因緣生,由於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因此說無常,一切事物皆有生、住、異、滅的過程。《阿含經》中記載,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2]意識必須藉緣而生,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之法。

《雜阿含經》中的〈聖法印經〉,將觀察無常分為無常、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八者[3],《瑜伽師地論》稱為無常八相[4]。

在部派佛教時期,對於無常產生了一種解說,強調必須透過剎那生滅中知無常,對此稱之為「剎那無常」;或從其相續不斷,稱之為「相續無常」。


大乘佛教闡述

金剛經》中描述「無常」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經中對於「無常」的描述是有設定範圍的,指的是「現象界的一切有為法」。將一切法執為無常者,即墮斷見。因為「一切法」有二種,謂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無為法指的是涅槃,涅槃「非常非非常」。[5]

註釋與引用

  1. ^ 長阿含經·遊行經》:「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爾時,釋提桓因復作頌曰:『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2. ^ 《雜阿含經》卷9:「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雜阿含經》卷9及卷11亦有類似說法。
  3. ^ 雜阿含經》卷3〈80經〉:「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4. ^ 瑜伽師地論》:「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
    1.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2.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
    3.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4.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5.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
    6.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7.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
    8.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5. ^ 《大寶積經》卷119



========================================================================

http://baike.baidu.com/view/5751356.htm

如是觀_百度百科

如是觀,見《金剛經》結尾“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佛教徒應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 “如是”是指示代詞,猶言如此,是這樣。 在佛經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 過去注經者或謂當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 文章中引用如魯迅 《而已集·大衍發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


百科名

如是觀,見《金剛經》結尾“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佛教徒應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 “如是”是指示代詞,猶言如此,是這樣。 在佛經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 過去注經者或謂當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 文章中引用如魯迅 《而已集·大衍發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
應作如是觀,教化於人,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要以如同夢幻和閃電一樣虛幻和短暫的來看待。 不要執著它實有而緊握不放,不要渴望它永遠不會變動。 要這樣想才可以解脫,沒有痛苦。 這是持誦《金剛經》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證得這種境界(感受)後,才不會把虛幻的大千世界認作是真實的。 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變現,都是不實的;同時,境又決定了心,佛教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這是絕對的真理。

如是觀介紹:
中文名:
如是觀
名來源:
《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
專注產品:
貴金屬類(國際現貨黃金、白銀)、外匯、原油、期貨及股票
技術獨創:
切線分析法、形態分析等
用途:
教化於人,空於世,以此為觀,以此觀世


如是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