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教會學校轉直資的神學出路 - 陳志威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41013&Pid=2&Version=1029&Cid=641&Charset=big5_hkscs


教會學校轉直資的神學出路

文:陳志威

在前一段日子裡,曾就教會學校轉直資的問題抒發了一丁點愚見(第一○一七期)。有朋友看過後問我,教會學校是否不應轉直資呢?這是一道很好的問題,確實也應予以仔細的思量。

  現今各「名校」爭相轉為以直資模式辦學,主要的原因是要擺脫香港政府之教育政策所帶來的制肘。一方面是擇優而教;另一方面,若從較正面的角度來說,是營造一個更易讓學生發揮潛能的校園環境。若從這觀點來說,教會學校轉直資並不是一件邪惡的事。聖經不也因那拿五千兩銀子的僕人能發揮其能力賺取另外五千兩而給予讚賞嗎?然而為甚麼教會學校轉直資時看似帶來有違上帝心意的結果呢?

  現時大部分的「名校」轉直資時,大都向學生徵收為數不菲的學費,其數額甚或可媲美大學的學費。這種做法固然可以為學校的發展和需要募集所需的資金;然而另一方面,高昂的學費便成為一種篩選學生的工具,把那些財力不逮的學生摒諸門外。從眾多的教育研究中,可見學生及其家長的社經背景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起著十分明顯的影響。藉學費作篩選,便可把比較「難教」的學生拒諸門外;此外更可藉學校裡學生較高的「集體社經」效應,把成效再予以強化。

  因此教會「名校」轉直資並不是罪惡,問題在於轉直資後的收生準則和運作的模式,是否以學費作為篩選學生的工具,從而把社會階層的分隔予以深化。固然現時教統局規定當學費高達某些限額時,學校必須預留學費收入作獎學金,用以資助那些屬弱勢社群的同學。然而事實上有多少弱勢學生能夠並且不帶著「自慚形穢」的心情得以入學呢?當教會「名校」轉直資時,她們不但不應以學費作為其中一項入學的門檻,應把學費訂在一般家庭所可以負擔的水平。此外,教會和學校更須制定適當的機制和投放更大的資源,支援那些財力未逮的「好」學生,在學業和學業以外的活動上,給予他們適切的支援。務使所有學生均有相若的機會參與各種豐富學生經歷和擴闊他們視野的活動(如體藝教育和近年流行的遊學團……等),使上帝所賜與各學生的天賦得以充分發揮。

  教會「名校」轉直資之目的,不應單單著眼於擺脫政府教育政策的制肘,更要在這種「未臻完善」的教育環境中,締造更公平、公義的教育情境,把上帝國的美善──上帝的愛、對弱勢社群的關顧、公義和公平的建立、並恩賜的發揮在學校裡得以彰顯。故此當教會「名校」轉直資時,須了解這舉措將帶著更大的教育和信仰實踐的使命,將更任重而道遠。

(筆者為宣道中學前校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發展主任)


第一○二九期.二○○七年五月二十日


基督教時代論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