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宦官 (中官) (維基百科) / 太監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 中關村 (維基百科)

中官 (宦官) 太監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 中關村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AE%A6%E5%AE%98
宦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宦官


宦官是古代宮廷中為皇室服務,及被閹割的男性。在中國也稱內臣內官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中官中涓內豎中貴人等。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惟因為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者有機可乘,故此歷史上亦存在着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到了明朝有「淨軍」一詞,是指由宦官組成的軍隊。[1]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宦官:「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廷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裏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以往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去勢的男性作為內待,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太監,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江戶幕府時期負責將軍後宮(即大奧)的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男性則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一律禁止進入。
至於「太監」此一名稱,最早出現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擔任。至明朝時,低階宦官名「少監」、「中監」,高階宦官是「太監」;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成了宦官統稱。

中國的宦官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絶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着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台,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
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2],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資治通鑑》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爲之」[3]韋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4]。之後,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稱為「第二次宦官時代」。這是由於唐代後期宦官自殿中監李輔國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5],日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而且還組建牙隊,最後形成專權,甚至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唐文宗甚至稱自己不如周赧王漢獻帝
宋代對宦官參政防範較嚴,宋太祖不許宦者「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禍國宦官,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凌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6]
至於「太監」此一名稱,最早出現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擔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下有「少監」、「中監」,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雖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後開始重用宦官。明初交趾監軍馬騏激發交趾人起兵脫離中國獨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據王世貞《龠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宦官遍佈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尤其是天津泉州寧波廣州等對外商船貿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駐「稅監」太監[7],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崇禎多次怒斥宦官:「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一空。」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針對宦官議論:「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殯。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故宮者,均於大辟也。且宮刑之後,二氣時乖,肢體外痿,性情內琢。故閹瘸之子,豹聲陰鷙,安忍無親。且刑人並齒於天地之間,人道絕而發已凋、音已雌矣,何懼乎其不冒死而求逞於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憐其無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間,不知埋下禍根深矣。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何況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側耳。」
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民國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第六條規定宣統帝退位後「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宣佈宮中永遠不用宦官,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滿洲國時期,滿洲國帝宮內仍有宦官,不過人數減少。且當時國民政府與滿洲國政府不相交通,不通郵電,所以國民政府對有關那時宦官的情況,一無所知[8]

宦官的來源

宦官的來源有數種,第一種是用先天生理有缺陷或有發育障礙的男人,當他們生理機能恢復後就必須辭退,如《後漢書·欒巴傳》就記載欒巴因發育障礙故充任宦官,而後「陽氣通暢,白上乞退。」其次還有私自進行閹割手術而入宮的途徑,如《韓非子》提到「豎刁自宮以治內」,後來在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有人甚至不以宮刑為恥。第三種來則是受過腐刑或是判死刑而減免為腐刑的閹人,如嫪毐即是此種,他處刑一事雖為作假,不過名義上仍是受過腐刑的宦者。隋朝以後,宮刑被廢止作為正式的刑罰,宦官應以自願被閹割者居多。到了明朝,被閹作宦官者,除了部份是來自朝貢國進貢的少數民族孩童(如鄭和汪直),多是自願閹割的人,直隸河間等地出產太監較多。明朝太監的閹割本來應該是由宮廷負責,民間自行閹割是被禁止的;但這項禁令從未被認真執行。明代中葉,民間曾經出現大批自閹後入不了宮,作不了太監的人,被稱為「無名白內官」。
明朝後期,宮廷中不少本來由女官擔任的職務轉為由宦官擔任,因此太監多如蟻陣。北京鄰邊的青縣靜海河間滄州任丘南皮棗強等縣,許多人爭相淨身入宮。當時,宦官割捨之睪丸陰莖放於紅絨布袋內,懸掛於紫禁城一陰乾室內,紅細索懸於粱,宦官位尊離濕氣地面最遠最乾,初進宮者離地面最近,名曰寶貝房。《戴斗夜談》載「京畿民間生子,每私自閹割」,《日下舊聞考》引《白頭閑話》所記「都人生子,往往閹割,覬為中宮(宦官),有非分之福」。
清朝太監大多是漢族人,雍正帝明確禁止旗人擔當太監。

婚戀與家庭

雖然宦官沒有生育和進行性交的能力,但同樣有情感上的需要,《詩經·小雅》「巷伯」篇,有「萋斐貝錦」之嘆,一些宦官也為了顯示權勢而娶妻納妾,《後漢書·劉瑜傳》曰:「常侍黃門亦廣妻娶」。
漢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
唐朝的宦官高力士李輔國皆曾奉旨娶婦,高力士娶刀筆吏呂玄晤之女為妻[9],呂玄晤隨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李輔國元擢之女,元擢也因此成為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子王衍曾和太監王承休之妻嚴氏私通,王承休後來當了天雄軍節度使。
萬曆野獲編》「宦寺宣淫」條云:「比來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識三數人,至納平康歌妓。今京師坊所謂兩院者,專作宦者外宅,以故同類俱賤之。」。
由於宮中僕役的生活苦悶寂寞,有些宦官會與宮女女官結為對食菜戶。對食多為短暫交往,而菜戶關係有如夫妻,在明清時期最為普遍[10]
有些甚至比一般夫妻感情更為深厚,《萬曆野獲編》中曾記載一間寺廟中放滿由宦官奉祀他們伴侶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祭悼,其悲傷之情一如丈夫悼愛妻。
由於宦官缺乏性能力,一般的性刺激僅限於以手或以口愛撫假陽具。《萬曆野獲編》記載:「近日都下有一閹豎比頑,以假陽具入小唱谷道不能出,遂脹死。法官坐以抵償。」
有些太監為恢復性能力,不惜殺人,食用人腦,《萬曆野獲編》「對食條」云:「近日福建稅當高策,妄謀陽具再生,為術士所惑,竊買童男腦啖之,所殺稚兒無算,則又狠而愚矣!」

墓葬

由於宦官沒有生兒育女的能力,古代民間認為宦官墓附近的地方風水不好,有「斷子絕孫」的意思。因此不少太監墓被後人故意破壞。[11]

其他地方

東亞

朝鮮的宦官

朝鮮的宦官稱為內侍朝鮮王朝‎時期的內侍由內侍府管轄,從最高職位從二品尚膳到從九品尚苑共有140名。內侍一般從小入宮接受閹割,於宮內的內班院接受教育,主要教材是輔佐中國帝王忠臣們事例的《大學演義》。要通過小宦考試才可以接受正式內侍訓練。
內侍居住於宮外,但必須讓國王隨傳隨到,他們多居於昌德宮前的鳳翼洞通往宗廟的路上。他們工作的內侍部在北部俊秀坊(今孝子洞附近)。在大韓帝國末期,內侍住處集中在鐘路區雲泥洞。
內侍的主要是管理王室飲食諸事,包括尚膳(監督國王飲食)、尚醞(管理廚房)、尚茶(管理茶飲)、尚藥(管理藥品)等職位。其次是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此外,內侍也負責管理宮廷鑰匙清掃燈火宮女等業務,王室田地也由內侍管理。
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往往擁有權力,而上報於承旨的國政懸案通過也要內侍傳至國王,一些內侍就壟斷有關信息以至訛傳,敗壞朝政。因此國王的兩個近臣承旨和的任用都要非常謹慎。內侍由於服侍於國王左右,地方長官大都為巡察的內侍設宴接風並贈送各種禮物。內侍與其他士大夫男子一樣,會娶妻納妾,內侍的正室會根據丈夫的官職,被封為一品貞敬夫人、二品貞夫人等。[來源請求]但內侍無法生育,他們會領養孩子。《經國大典》允許內侍領養三歲以下沒有父親的孩子作養子,這些養子大多是在從小入宮接受內侍訓練的小內侍中挑選,也有些是選同鄉的小孩為養子。內侍死後,養子要負責祭祖

越南

越南建國的時候沿襲中國的職官制度,也繼承了中國的宦官制度。不少宦官活躍於越南歷史舞台上。有些宦官,如李常傑黃五福等,甚至經常挂帥出征,並立下不少戰功。20世紀之後,越南的宦官才開始消失。

古埃及

在亞述和埃及法老的宮廷中(一直到托勒密王朝末代埃及豔后的宮中)太監很常見。在波斯的阿珈門迪時期還確立了牢固的太監政權。[12]其中一個叫巴高斯的太監還當了阿塔薛西斯三世和四世的維齊爾,權傾朝野,後來被大流士三世處決。[13]

其他國家

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的後宮妃嬪眾多,同時也使用數量眾多的黑人宦官(多數來自努比亞)。

影響

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表示明朝宦官之失:「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傳,後有票擬。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14]

著名宦官

中國

朝鮮半島

越南

其他國家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周同谷《霜猿集》:「天啟中,魏璫選京師浄身者四萬人,號曰浄軍。」
  2. ^ 《新唐書》卷一二六《盧奐傳》
  3. ^ 《通鑑》卷223,代宗廣德元年十二月。
  4. ^ 於肅《內給事諫議大夫韋公神道碑》
  5. ^ 《資治通鑑》記載:「李輔國,自上在靈武,判元帥行軍司馬事,侍直帷幄,宣傳詔命,四方文奏,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乃還京師,專掌禁兵,常居內宅,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常於銀台門決天下事,事無大小,輔國口為制敕,寫付外施行,事畢聞奏。」
  6. ^ 明人張燧在《千百年眼》卷11《歷代宦寺之禍》中說:「自秦以歷漢、唐、宋,其所以滅亡之故,俱出閹宦。」
  7. ^ 王春瑜:《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巔峰時代:明朝宦官》
  8. ^ 陳存仁. 《被閹割的文明》第37節:偽滿洲國仍有太監.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226. ISBN 9787563370115.
  9. ^ 《新唐書》載:「女國姝,力士娶之。」郭湜在《高力士外傳》中寫道:「其妻東平呂氏,故岐州刺史玄晤之女,躬行婦道,有逾常禮。」
  10. ^ 明史·懿安後傳》:「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菜戶。其財產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嬪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
  11. ^  北京1座工地發現明代太監墓群至少10座墓穴
  12. ^ Orlando Patterson, Slavery and Social Death, 511 pp.,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674-81083-X, 9780674810839(see p.315)
  13. ^ Diod. xvi. 50; cf. Didymus, Comm. in Demosth. Phil. vi. 5
  14.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5. ^ 朝鮮實錄《燕山君日記11年》

外部連結







========================================================================

太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官名,此一名稱可能由唐代官名大監演變而來,最早出現於,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至明朝時,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成了宦官統稱。

歷史

唐代官職中有大監,而古人常把「大」、「太」混用,故「大監」可能即為太監」。而「太監」作為正式官名的記載始見於遼代,為南面官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將作監都水監官署的主官,下有少監監丞元代時,太監為藝文監典用監典醫監典牧監甄用監太府監度支監利用監中尚監章佩監經正監秘書監等官署皆設有太監官職,位次於各監的卿或太卿。
明代宮中設二十四衙門,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專設掌印太監一人提領。及其他機構主官,其中十二監中的內官監御用監、四司、八局、內府供用庫、提督東廠等,各設掌印太監一人。部分機構如司禮監除掌印太監外,還有提督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提督京營除掌印太監外還有坐營太監。由於這些太監常由宦官出任,於是後來「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但明代並無規定太監職位必須由宦官出任。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太監一詞才完全與宦官同義。




========================================================================

太監 - 百度百科

太監 

(宦官另稱)

太監(tài jiàn),是指古代中華文化圈(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等國)中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能力,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員,又稱寺人 、閹(奄)人、 閹官 、 宦者 、 中官 、 內官 、 內臣 、 內侍 、 內監等。
中文名
太監(宦官)
外文名
eunuch
拼 音
tài jiàn
解 釋
官位
古代形容
沒有生殖器官的男官員
起 源
先秦
俗 稱
公公,宦官
自 稱
咱家,奴才












基本介紹

太監舊稱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 又稱閹(奄)人、 閹官 、宦者、 中官 、 內官 、內臣、內侍、 內監 、閹豎等。 太監,於京中也稱宦官 、 公公 、 寺人 、 閹人 、內官、 內侍 、中官、 中涓 、 內豎 、 中貴人 ,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外生殖器的男性。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京中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中國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至今,太監文化成為了中國國都一大特色,毫不遜色於書法、京腔等文化。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 詩經 》、《 周禮 》、《 禮記 》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 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 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后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 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 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 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 西漢初年,漢高祖 劉邦鑑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 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 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 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 、掖廷局、 宮闈局 、 奚官局 、 內僕局 、 內府局管理。 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 各局長官稱令或丞。 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 太宗死後,制度漸弛。 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 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 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 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 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其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 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 歷史學家汪箋指出,唐朝的宦官對於全國的一般具體行政事物,對於財政事物,很少有乾預。 唐代宦官的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1]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 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像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大明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 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 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 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 ,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
接報告皇帝。 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 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 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 ,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 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 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 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万之眾。 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 ,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 此後, 宦官之禍迭起。 成化年間的汪直 、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 他們專橫跋扈 ,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大清時期

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設立十三衙門(明為“二十四衙門”)統管太監事務。 順治末期一度出現權監吳良輔,深為天子倚重。 順治皇帝駕崩後,孝莊太皇太后加強宮禁管理,裁撤十三衙門。 故在康熙朝後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 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 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
順治時設置宦官千餘人, 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 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 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 尤禁其乾政。 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 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 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 、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清代末年,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進宮裡,有條活路,將來也得些好處。 當時有的只有10歲左右就閹割淨了身,李蓮英就是8歲淨身,9歲進宮的。 民國初年。 一個13歲的小太監馬德清就被送進了溥儀的遜清皇室小朝廷當差。
說到淨身 ,清光緒年間,北京有專門幹這種營生的, 南長街 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內方磚胡同的“小刀劉”,就是專幹這一行當的。 有的說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還有的說小刀劉是六品頂戴。 他們每年分4次,即每個季度給總管內務府送淨好身的孩子,這是他們的職業。 淨身的“手續”則全由他們兩家包辦了。 在清初,對淨身還有個規定,不能私自行事,按刑律規定,違者問斬。 到了晚清就不那麼嚴格了,也有個別人是父親親自給兒子淨身的,上面提到的馬德清就是在他9歲那年,被他父親親自切除了生殖器。 解放後,據馬德清老先生回憶,淨身是他一輩子最傷心的事,是一場難忘的酷刑。
太監入宮後,其中有少數人靠著奉承和鑽營的手段,慢慢爬上有權有勢的地位,慈禧太后寵信的李蓮英和小德張 ,便是其中突出的兩個。 一代權監李蓮英 ,曾與袁世凱互相勾結,藉以大發橫財,僅一次就接受袁的賄賂20萬兩白銀。 據說李蓮英臨死時,不僅有大量的地產,還有無數的玉器珠寶,4個繼子分得了大量銀錢財物,就連2個繼女,也每人各得白銀17萬兩。 當時李蓮英得罪了不少人, 慈禧死後,他於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后告老出 ​​宮,悄悄地離開了紫禁城,然而他終於在宣統三年正月歸天了,有說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葬在海淀區恩濟莊的墳墓被人挖開,競只有人頭,無身子,弄得人首異地,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更大,結局歸宿也夠慘的! 初時的小德張效法李蓮英,一面討好慈禧,同時又和光緒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終於爬上了大總管的地位。 他的財產也無法計數,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產, 天津英租界裡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舖 、綢緞店等多處。
但是,紫禁城內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太監受侮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 例如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 ,因他深明大義,斗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摺凡10條,勸慈禧歸政,並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 最後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 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
紫禁城內責打太監的事,屢屢發生,他們只要稍有“不規”或偶有“犯錯”,慈禧即下令動輒責打和處罰。 刑罰之殘酷,無以復加,實在駭人聽聞,有的還要株連他人。 光緒末年,慈禧曾用“ 氣斃 ”之刑,竟把珍妃宮中30來個太監活活處死,造成迫害太監的一大慘案。 所謂“氣斃”,是用七層白棉紙沾水後,將受刑人的口鼻耳封閉,再用杖刑責打而死。
另外,那些下層小太監一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逐出紫禁城。 不少太監晚年以寺廟棲身。 據調查,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期的太監寺廟約20多座。

辛亥至今

1911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 1922年,宮外的中國正在出現大變化,而17歲的溥儀仍在紫禁城內過著平淡的生活。 許多太妃心生歹意,聯合太監對越發成熟的溥儀進行打擊。 一次,溥儀打開了自嘉慶年間就被封起來的建福宮宮殿群,裡面全是乾隆的收藏品,嘉慶是為了怕子孫玩物喪志,所以把這些書畫、瓷器、金佛都封在了這裡。 當時“ 小朝廷”經濟很窘迫,溥儀準備用這些來換錢。 但發現沒過幾天的一個晚上,建福宮宮殿群在晚上10點燃起了熊熊大火,直到次日正午才被撲滅。 這一場大火燒毀了乾隆所收藏的自夏商以來的許多名人字畫、青銅器、金佛、瓷器上百萬件,最後經調查為人為縱火! 沒過幾日,溥儀所居住的養心殿東院又著起了火但被迅速撲滅,這次找到了一個還未燒完的被煤油泡過的棉絮,這更說明了是人為縱火。 溥儀為了自己的安全,於幾日後命令:每位王爺、太妃身邊(不包括溥儀 )各留20名太監,其餘所有太監一律驅逐出宮。 這一決策雖然是為了溥儀自己的私利,雖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業,但像徵著再也不會有社會底層人物被閹割。
1959年,溥儀出獄。 他直接去探望了住在廟裡​​的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太監,向他們連連道歉,但太監們仍在叫他“萬歲爺”,真是令人感嘆不已。 溥儀也在《我的前半生》中懺悔道:“他們陪我玩,哄我睡覺,餵我吃飯;他們領我的賞,也挨我的打;別人可能有時會離開我,但他們卻日夜陪著我;他們是我的奴隸,也是我的老師。”
紫禁城 。 遊人如織,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一張張天真的容顏,一聲聲驚異的嘆息。 中外遊客爭睹瓊樓玉宇、 雕欄玉砌 。呼風喚雨的幾條巨龍似乎要從九龍壁上飛下來,現代葉公們不停地拍照。
這是一個晴朗的夏日,北中國慣有的燦爛的陽光, 熙熙攘攘中,我卻一口口地倒吸涼氣,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冷――無論在巍峨雄偉的三大殿外,還是在曲徑通幽的御花園裡,我不停地打著寒戰。
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房間,沒有一間亮麗堂皇,光線被冷漠地隔在房間外,只有殘餘的幾束從小小的雕花的窗眼偷渡進去。 在這幾束光中,有無數的灰塵在飛舞,如昔日的霓裳舞曲。
沒有參觀者會注意這個小小的、破落的房間,我卻注意到了。 它位於西華門附近,官方的名字叫“淨身房”,民間的名字叫“場子”。
誰也不知道,皇朝文明的“精髓”就藏在這間房子裡。

太監起源

關於太監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 ,察之不近人情。”為什麼這樣說呢? 唐甄解釋道:他們長得臃腫,彎曲,好似長了癭結,鼻子裡呼呼作響,如同牛和豬一樣,因此不像人的身體;他們長著男人的頰骨卻不是男人,沒有鬍鬚卻不是女人,雖然面如美玉卻沒有一點生氣,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們的聲音好像兒童一樣稚細卻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樣尖細卻不柔媚,你說它嘶啞但又能成聲,你說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語,因此不像人的聲音;他們可以很愛人,也能下毒手害人,當他們憐憫你時流涕而語,而當他們憎惡你時,則斬殺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變態必然導致心理的變態, 魯迅在《寡婦主義》中說:“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在那被賈元春稱為“見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監們肆意發洩著他們變態的性慾、權力欲、貪欲。 僅以貪污而論,據明人趙士錦在《甲申記事》中載,明末李自成進京前,偌大一個明帝國的國庫存銀竟不到四千兩! 而魏忠賢被抄時,居然抄出白銀千萬兩,珍寶無算,以致崇禎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監們:“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 ​​銀等,明比盜竊一空。”
崇禎的“痛心疾首”既讓人同情,又不讓人同情。 讓人同情,是因為他貴為天子,卻拿太監沒辦法;不讓人同情,是因為他自己就是太監頭子,他是棵大樹,太監是在樹上築巢的鳥,倘若同情皇帝,誰來同情太監呢?
然而,君主們依然堅持太監製。 既然自詡為“天子”,就得龜縮在宮廷裡,跟一般百姓保持距離――讓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那還了得! 迷宮一樣的宮廷內 ​​便需要“絕對安全”的奴僕,怕戴綠帽子的皇帝便與不能人事的太監“ 焦不離孟 ,孟不離焦”,共同成為龐大的帝國大廈中的兩塊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裡,太監理論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公元十世紀,正逢五代十國亂哄哄,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劉岩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建都廣州,稱興王府 。 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只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倀,更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 劉氏父子的思維方式與船山先生截然相反,於是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太監王朝產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監的可憐可悲,這卻是他的書生之見。 羨慕太監的人比羨慕他這位大學問家的多著呢。
然而,太監得勢的時代,民間往往相應掀起“ 自宮潮”,許多小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以圖仕進,這確實是一條終南捷徑:讀書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 據《<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一個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宮。 整個國家呢? 天啟三年,徵募宦官缺額3000人,結果應徵者多達2萬人。 政府竟想不到會有如此多人,一時無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 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許多人不得不淪為乞丐和偷盜者。 下有自宮之風,上有體制的膨脹,有明一朝,太監機構的編制不斷擴大,太監們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們讚美太和殿的精美絕倫,其實,太和殿與淨身房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 ,一座紙紮的房子而已。 皇城中,淨身房的地位遠遠比太和殿重要。 對於萬曆這樣的皇帝來說,在位數十年,在太和殿舉行的朝會不過數次而已,有沒有太和殿並不重要,沒有淨身房就了不得了――皇帝沒有太監的服侍,就連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沒辦法維持。 所以,淨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淨身房之上的,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監製基礎上的。
閹割是一種古典之極。 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馬遷只不過幫李陵說了幾句話,就被皇帝將睾丸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價值觀可能跟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所估計的相同。 狄德羅在評價法國波旁王朝時說:“在宮廷,'狂歡的工具'從來與政治媲美。”那麼犯了政治錯誤的司馬遷一生豈非只好以失去“狂歡的工具”,悲苦恥辱而告終? 不然,他完成了《史記》。
中國不愧為文明古國,漢朝人將處宮刑的地方稱為“蠶室。”一個詩意十足的名字,一個醜陋的蠶變作美麗的蝴蝶的地方。 閹割是文化的死敵,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閹割侵蝕著文化、吞嚥著文化、改造著文化,當閹割內化為文化的本質的時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閹割的焦慮,而在特別的快感之中陶醉。 正如黃永玉先生所說:“一部文化史幾乎就是無數身體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為史,是由閹割與被閹割兩種不同性質的快感寫成的。”
從被閹到自宮只有一步之遙,從身體的殘疾到心靈的殘疾也只有一步之遙。 當“去勢”成為奴隸們的義務時,那麼口口聲聲說“連受之於父母的毛髮也不應該損傷”的聖人們只好裝作沒看見。 裝在瓶子裡的太監們的“命根子”是保證皇帝的妻妾們的貞操的“證件”;而大大小小的聖人們對“命根子”的沉默,則是保證皇帝們的權力暢通無阻的“證件”。
“太監化”是中國的知識者最大的特點。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確實是力量,知識如槍砲,關鍵槍砲口對準誰。 中國溫文爾雅的士人們槍砲口對准他們腳下如汪洋的人群。 用文化為帝制大廈添磚加瓦,這神聖的工作他們幹得津津有味。 多勞者必多得,他們獲得瞭如桃花般燦爛的封誥,例如張居正為“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諡文史,贈上柱國”,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知識太監

“知識太監”建構了東方專制主義大廈的牢固根基。 高蹈如李白,卻汲汲於功業,自以為“ 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玄宗眼裡,他卻是個連高力士也比不上的玩物。 學術大師王國維,當過幾天“南書房行走”,便被帝王師的身份壓死在昆明湖底。 當不當太監,與道德的優劣、人格的高低無關,一種體制的向心力、一種文化的慣性、並不是哪一個人所能抗拒的。 艾森斯塔德在《知識分子――開創性、改革性及其衝擊》中指出:“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自己的組織,因而他們的組織架構幾乎等同國家官僚體系。在行政上,愈是接近權力核心,則用以反抗皇帝的自主的權力基礎與資源就愈少。當教育愈趨專精時,教育的具體活動往往是朝政治――行政制度設計而行。”看來,從教育到行政的設置不過是“淨身房”的延伸、變形與擴大。 孜孜不倦地註釋古書、考證典故,研究音韻、填寫駢文,這一切不過是被閹割了的“知識太監”們的拙劣的射精行為。 讀書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發財;做不了官便隱逸,隱逸是為了成名――無論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士人都以現存體制為價值參照系,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反體制”的力量。
“知識太監”所創造的知識便只能是“太監知識”。 先秦子學、 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佛學、 宋明理學 、清代樸學,無不是圍繞皇權作向心運動,僅僅是有的軌道離中心近、有的略遠些罷了,沒有質的區別。 無論學術內容怎麼變,士人的終極理想仍未超越升官發財、為帝王師的模式。 “史”的目的是“ 資治 ”,“文”的目的是“助興”,兩千年的人文傳統是畸形的、單一的、片面的。 所謂學富五車、德行高尚者,“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穀 ,亦懵然惘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 這種毫無用處的“學”,​​不是“太監知識”又是什麼?
許多人都讀過《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一個個被閹割的讀書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不知是哀其不爭好,還是憐其不幸好。 龔自珍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五》中憤怒地譴責統治者對士人的無形殺戮:“戮之非刀、非鋸、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那時整個中國,就是一個病梅館,就是一個畸人館。
“太監知識”是沒有生命力的,“太監人格”是沒有感召力的。 當“太監知識”被頂禮膜拜,“太監人格”內化為民族集體無意識時,就更可怕了――穿皮袍的人、穿絲綢的人、穿麻布的人以及沒有東西可以穿的人,他們的生存狀態千差萬別,卻有一點是相同的:全是半人半鬼 、 半陰半陽 、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已經入土的太監。 自我閹割與被閹割是一枚金幣的兩面,中國人只有這兩種選擇之一,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文豪大師。
沒有純粹的知識,便沒有純粹的知識者的人格。 中國哲學玄之又玄,歸結到一點都是自閹與自慰之術而已,無論是讀《老子》還是​​《論語》,都讓我覺得陰風慘慘、透體生涼。
代表人物

禍國亂政的人物

.斂財弄權
漢靈帝的昏暗時代
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 ​​下。 張讓潁州(今河南禹州)人。 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 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 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 他“ 僭越 ”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矇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 , 一路貨色 。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己,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 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2.閹海權宦
李輔國:756年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 李輔國能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后張氏的勾結。 762年太子李豫(唐代宗)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但就在這一年,唐代宗又陸續罷免了李輔國的職務,最終把他逐出了朝廷。 不久,李輔國被人刺殺身亡。
程元振:762年受唐代宗重用,有剪除李輔國的功勞,便開始驕橫,以私怨排除異己。 唐代宗下詔盡削程元振官職,將他流放溱州。 不久,程元振在江陵被仇家殺死。
魚朝恩: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禁軍,隨後掌握朝廷大權。 自得意滿的他又乾預起了政事。 唐代宗對其不滿,於是授命宰相元載,在770年寒食節,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3.監軍誤國流毒四海——宋·童貫
童貫 ,少年淨身入宮,投於大太監李憲門下。 他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於媚術。 徽宗即位後,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雲。 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 公(即蔡京 )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 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力日虛,他卻兵權永固,足見他保權固位手段之高。
4.自閹致富
(山西蔚州 (治今河北蔚縣)人)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從歷史上不勝枚舉的宦官發跡擅權事例中,找到了一條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徑,獲得了自我閹割的精神力量。 於是他像賭徒一樣,把肉體和人格作為賭注,用自我閹割的代價,鋪就一條飛黃騰達之路。 他置傳統觀念與社會議論於不顧,排斥輔政大臣;盜毀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的鐵牌,使宦官公開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權獨攬後,瘋狂斂財,打著皇權的旗號干預財政,貪贓受賄,把發財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頭上;翦除政敵手段,陰險毒辣,肢解殘殺劉球 ,為明英宗時期最為駭人聽聞的慘案。 王振專權亂政,導使英宗被俘,自己也送上絕路,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砸死,魂歸黃泉。
5. 八虎之首
(陝西興平人)
劉瑾(紅太監臉),《 法門寺 》一劇中的主角。
劉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人稱“立皇帝”。 他少年入宮,憑藉好用的頭腦,學會一身鑽營功夫,得到大太監李廣賞識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燳 。 他傾心盡力討太子歡心,不久成為太子心腹內臣。 太子繼位後,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 他把貪婬樂的明武宗哄入豹房 ,炮製“奸黨”名單,把56位正直朝臣一網打盡。 朝廷的一切決斷獨攬,成了無名有實的“劉皇帝。他還依靠東西廠和錦衣衛等機構大搞**,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機廣納賂賄,朝臣紛紛仿效,貪風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
6.第一梟淫
( 北直隸 肅寧 (今屬河北)人)
不可一世的魏忠賢
魏忠賢,本是一市井惡少,目不識丁,卻諳熟拍馬絕技,入宮不久,得太監王安提拔,又與皇孫奶娘客印月 打得火熱 ,並接近萬曆皇帝,地位和權勢與日俱進。 明熹宗 朱由校即位後,他和客印月開始攬權干政。 他恩將仇報除王安,逼走魏朝 ,杖殺朝臣,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 ,私植黨羽,自稱“ 九千歲 ”,為歷代閹官專權亂國的最高峰。 他不僅獻春藥慫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納妾,搶奪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紅顏。 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被除。
7.恃功驕橫
(直隸(今河北省)青縣人)
安德海 ,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稱他“小安子 ”。 1861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就一步登天。 是年, 咸豐帝臨終密詔,由其獨子載淳繼位, 肅順等八臣攝政,並密令:如那拉氏弄權,可除之。 安德海把遺詔密報那拉氏。 咸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 “小安子”勞苦功高, 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
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後,恃功自大,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他瘋狂斂財,驕橫處世最後落個伏誅濟南,身首異處的下場。
8.清代第一
(今河北大城縣 臧屯鄉 李甲村人)
李蓮英從咸豐六年(1856)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宮,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 是慈禧太后最寵愛的貼身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 。 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凶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諸侯於腦後,視軍機大臣為等閒;朝中大員及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無不與聞,無不參預。

蔡倫(東漢)

[2]   改進了造紙術 。 蔡倫,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 歷任小黃門、 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 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 ”, 匡弼時政。 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 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 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 人們把這種紙稱為“ 蔡侯紙 ”,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鄭和(明)

七次下西洋。
①過程。 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 ,橫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 明成祖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繫。 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 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世。 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 蘇門答臘 、 蘇祿 、 彭亨 、真臘、古里、暹羅、阿丹、 天方 ( 阿拉伯國家 )、左法爾、 忽魯謨斯、 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 紅海 、 麥加 (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②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 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趙高(秦)

趙高(?—前二○七年),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 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 受到腐朽官場爾虞我詐熏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權傾四野的太監。 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施展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陽奉陰違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 秦始皇十分重視法制,趙高為了投其所好,便開始鑽研法律。 不久他熟悉了許多案例。 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了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樣,趙高便從太監群中搖身一變,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 秦始皇非常寵愛小兒子胡亥,趙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歡心。 後來,秦始皇就讓他教十八子胡亥決斷訟案,趙高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每日與十八子共起居,處處依從他,既贏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為他後來進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礎。
趙高後來把持了秦國的大權,假傳贏政旨意殺了蒙恬、蒙毅兄弟。 玩弄二世於股掌之間,成語--指鹿為馬便是由趙高而來,指鹿為馬的故事我們就不多說了,由此可見趙高的權利當時有多大。
後來劉邦項羽打進咸陽,趙高殺秦二世,欲立贏子嬰為帝,結果被子嬰誘殺。

王振(明)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 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 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 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 大臣立身於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 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 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 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 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只願意聽魏徵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徵出來解圍。 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 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王振在權力已經達到頂峰、富貴也達到極限後,居然想藉立邊功來為自己樹碑立傳,求得身後名,落得不僅身死,而且族滅的下場。 但凡事有弊也會有利,當時英宗年紀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變,王振專權亂政的局面還不知會持續多少年,後來魏忠賢禍亂天下的場面也許就會在英宗年間上演,明王朝會不會就在英宗手中結束,也是很難說的事。 五十萬大軍換來王振的死,值與不值真是無法計算。

魏忠賢(明)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 中國明朝末期宦官。 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 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 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 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 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 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 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等。 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 1627年崇禎帝(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魏忠賢本是一個地痞無賴大賭棍,自割陰囊進入宮中進行賭博。 一個無才無德、惹事生非的無賴賭徒竟能左右天下,禍國殃民到這種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流弊,頗值人們反思。

李連英(清)

據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載:
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傑。 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來,史家著述及民間傳說中都將李連英的名字誤寫成“蓮英”,卻不知這個舛誤源於何時何處。 碑文繼續說:
“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循守規矩,有若成人。”
無論是九歲,還是十三歲,都還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孩子的歡樂時光。 但他已經沒有了幸福的童年,當他被送上手術台,接受“淨身”手術的那一瞬間,他所面對的是“淨身師”——一個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經永遠告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童年的歡樂,和千百個太監一樣,走上了痛苦屈辱一生的不歸路。

曹操祖父

曹操的祖父曹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 曹騰為東漢中常侍大長秋,自幼入宮。 後與女子吳氏結為“ 對食”夫妻,並收養曹家少年為子,即曹操父親曹嵩 。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 追尊其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直到西晉代魏,這個稱號都一直保存著。 曹騰也成為曹魏王朝五個擁有帝號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 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 ,魏明皇帝曹叡,因司馬專權,曹叡的後繼者皆不得享有帝號。)在中國歷史上,被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僅此一人。

太監壽命

據國外媒體報導,韓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太監比其他男性更長壽。
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明雄性激素會導致男性壽命縮短。 [4]  
韓國仁荷大學的閔京俊(Kyung-Jin Min)及高麗大學的同事李具哲(Cheol-Koo Lee)稱他們在研究朝鮮王朝(簡稱李朝,公元1392 年-1910 年)皇家成員的宗譜記錄後,發現太監比其他男性更長壽。 [4]  
他們研究發現,太監的壽命一般比其他男性長14到19年。 在他們研究的81位太監中,3位活到100多歲高齡,即使是在當今發達國家,這也是非常罕見的長壽老人。 他們注意到,韓國太監活到百歲或者百歲以上的可能性比發達國家的男性高至少130倍,宮廷的優越生活並不能用來解釋這一現象。
他們表示,大多數太監在宮外生活的時間跟在宮內生活的時間一樣多。 事實上皇帝和皇家成員的壽命最短,通常只活到45歲左右。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現代生物學》雜誌上,該科研組稱,他們的發現或許為延年益壽提供了一些新線索。 但是大部分身強體壯的男性將會發現,這種方法會讓人非常痛苦,因為它需要閹割掉自己的生殖器。
淨身機構

過去,男人淨身有兩種機構,一是官辦的,清朝的淨身機構是管理后宮事務的內務府下面的“慎刑司”;再是民間的“職業淨身所”。 當然,也有家庭作坊式的。 [5]  
淨身的風險很大,死亡率很高,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能活下來。 不是走投無路,一般人家不會做這種“斷子絕孫”的事情。
清朝民間的“職業淨身所”頗專業,手術時痛苦和死亡率都較低,所以很有生意。 清代光緒年間,京城有兩家比較出名,主人一叫“畢五”,一叫”小刀劉”,清宮中不少太監都“產自”這裡。 因為輸送的太監質量好,渠道穩定,兩位“刀兒客”還被賜授七品頂戴,成了縣級“淨身師”。
父母送孩子去淨身,還要給“刀兒客”支付五六兩銀子的“淨身費”。 去勢前不吃不喝,得把屎、尿排淨。 去勢時則將被淨者綁在“手術床”(有時就是門板做的)上。 那時不會有麻醉藥,也有說會在生殖器上抹些麻醉神經的東西。
動刀前有時會讓淨者喝點北京二鍋頭這樣的高度白酒,以麻痺一下神經;再是分散注意力,例如在其眼前懸一把刀,與其說話聊天,以吸引註意力。 待其感覺到疼時,生殖器已讓割去了。
淨身時衛生條件很差,一刀子下去,血流如注,人一下便疼昏死過去了。 “刀兒客”使用的刀子在火上烤一下,就算消毒了。而止血的方式則是將刀子烤紅,烙在刀口處,讓其結痂,或是敷上藥末(有時就是香灰)止血。 然後抬到密封的小房子,在其身下舖上一層草灰,吸收血水、失禁的尿液,一個月後傷口癒合才能出來。
術後要將一根細管(有時是大麥稈製成的)插進排尿管內,防止新肉長出堵塞尿道,不然會尿脹死。 如果發現真的堵死了,還要再割一次,受二茬罪。 有不少太監身上常有尿騷味,多是淨身手術做得不好,割得不到位,或是過頭了,導緻小便失禁。
由於人體器官都有重新生長的可能,重新“發芽”。 所以,即便入宮後當了太監,每年也要“體檢”一次,即所謂“驗淨”。 一旦發現長出了,就要再割,杜絕“發芽”,以免禍患后宮。 但有經驗有頭臉的太監往往會想辦法逃避“驗淨”,甚至使用秘方促進生殖器生長。
如在明代便出現太監吃童男腦子的傳聞。 《萬曆獲野編·食人》(卷28)記載,“近日福建抽稅太監高采謬聽方士言:食小兒腦千餘,其陽道可複生如故。乃遍買童稚潛殺之。”所以,很難保證太監都是無根之人。
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都是圖慕財富,自己把自己給閹。 但因為是“自閹”的,便存在割不淨的可能性。 當然,不排除陰莖是重新長出來的,或是買通慎刑司主管留下來的。
買通主管這事情史上是存在的。 秦始皇母親趙姬的面首嫪毐,當初便是冒充太監進宮的,趙姬與呂不韋合謀,花錢打點一下“腐刑”的主管,僅將嫪毐小鬍子拔掉了事,而保留陰莖。
太監去勢除了上面所說的“割法”,還有如劁豬、牛一樣的“騸法”,僅剖開外腎(陰囊)去其睾丸,陰莖尚存,雖然不能勃起,但形狀還是存在的,性交時還可以“意思意思”。 這樣的太監皇帝也不放心,明朝後便禁止這樣的閹人進入后宮。
太監文化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西段,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1998年在田義墓的基礎上,建成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分為三個展區:墓園展區、田野石刻展區和宦官文化陳列室。 田義墓歷經400多年滄桑,其建築格局仍基本保持完好。 墓園內地上建築除享堂被拆除外,其余建築保存基本完好,為宦官喪葬制度和喪葬習俗的研究提供了真實佐證。 同時,田義墓的墓園建築也為人們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築工藝和精美的石刻藝術,並以其石刻精美、規制高、保存完整而著稱。 最精美的高浮雕有:螳螂捕蟬圖、雄獅圖、三龍戲珠圖、雙鹿圖等共百餘幅;墓園內的清康熙時期禦司房忠勇營中軍總護官御馬監太監慈有方的墓圈石刻別有特色。

相關掌故

來自一個笑話:有一天紀曉嵐進宮要面聖,被一位太監攔著。 那太監素知紀曉嵐饒富機智奇才,便央求他說個故事否則不讓他過去。 紀曉嵐沒辦法只好說道:“從前有一個太監”,說到這里頓了一下卻不說了。 太監等了半晌忍不住問道:“下面呢?” 這時紀曉嵐笑了笑說:“下面沒有了。” 太監紅了臉訕訕的讓紀曉嵐過了去。
胡適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全書久未完成。 黃侃便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 ,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學生們不解,問其原因? 黃侃道:“監者,太監也。太監者, 下面沒有了也。”學生們大笑不已。 這才是對於太監書、太監作者的真正由來。

參考資料



========================================================================

中關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關村


中關村中國高科技中心,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於1980至90年代發展成「電子一條街」。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中關村周邊的人們,特別是周邊各大高校的學生們習慣玩笑性地簡稱其為「村子」。中關村現在已經成為覆蓋北京市十六個區縣,跨行政區域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也被譽為「中國的矽谷」。

地理位置

中關村位於北京城區的西北部的海淀區,中心位於西北三環和西北四環中間,向各個方向有所延伸。
現在,作為北京市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中關村已經不僅僅在海淀區發展,而是已經形成"一區十六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海淀園、昌平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房山園、通州園、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6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分中心)57個;大學科技園26家,留學人員創業園34家。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對中關村的前景很樂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史丹福大學在最初矽谷的發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得名

據歷史地理學者考證,今天的中關村一帶原為永定河故道,因此這一帶被叫做「中灣」。中關村一帶有一座明代太監廟,此地在明時可能是太監的莊園或墳地。由於太監也叫「中官」,所以「中灣」變為「中官」。清朝晚期繪製地圖時,工作人員認為「中官」一名意為太監,非常難聽,就改成了「中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行政村,就依「中關」一名設立「中關村」。[1]此前,1913年的《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有了「中關」的地名。另外有說法稱,中國科學院在此建立科學城時,第一批信封上的地址誤將「中官屯」印為「中關村」,於是將錯就錯,得此名。還有一種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制定北京總體規劃時,將中關村這一帶規劃為首都的文教區,大批的科研機構匯聚到這裏。如果再叫「中官兒」,就不合適了,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最先提議將「中官村」改為「中關村」。[2]

發展歷程

八十年代初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兩次到美國矽谷參考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與6名科技人員一起,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這一舉動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1984年前後,中關村地區有了一批「下海」經商的科技人員,他們通過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到1987年,以「兩通兩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淀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時期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範圍。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由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1994年4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將豐臺園、昌平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1999年1月,經國家科委批准,試驗區區域再次調整,將電子城、亦莊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從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期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原則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8月10日,北京市政府發出通知,決定將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06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過審批的20家國家級開發區(2006年第3號)。調整後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面積為23252.29公頃,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德勝園(含雍和園)、電子城(含健翔園)、亦莊園(包括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園區和通州環保園區)、石景山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覆》發佈,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准劃定的其他區域等多園構成。」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規模和佈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園區。

交通

2008年奧運會前夕,北京地鐵10號線開通,經由中關村核心區南部,蘇州街站海淀黃莊站均位於中關村附近。2009年,縱貫中關村中軸線中關村大街的北京地鐵4號線開通,其中中關村站位於中關村核心區,緊鄰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路交口;海淀黃莊站則為10號線4號線之換乘站。
中關村大街(實際地名為中關村南大街-中關村北大街)從魏公村至清華西門一線都極易堵車,尤其是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路交口,中關村大街和知春路交口堵塞情況更為嚴重。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北京中關村原名"中官" 命名與太監有關北京晨報. 2002-08-24 [2013-11-14].
  2. ^ 中關村社區. 北京「中關村」名字的由來2011-02-27.

外部連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