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ych.org.tw/cych/medknow/95/05.htm
壓力的另類危機~致命的高血壓併發症~ 認識「主動脈剝離症」 |
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甘宗本
|
壓力會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侵蝕健康。十大死因內的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都和長期壓力造成心臟血管的負擔有關,因壓力與緊張容易使血壓昇高、血清膽固醇增加。高血壓一直被稱為「隱形殺手」,而其併發症~主動脈剝離症,若無適當的治療,兩天內死亡率將近百分五十。除了藥物與手術治療,藉由壓力紓解,降低交感神經的緊張度來達到降血壓的目的,加上定期追蹤,不失為一種預防的方法。 五十五歲的林先生有長期的高血壓病史,但是並沒有定期服用降血壓藥物,偶而測量血壓會高到180或200毫米汞柱,但因為沒有明顯不舒服的症狀,也沒有太在意。病發當天的凌晨一點鐘,當林先生正在看電視時,突然胸前有一陣錐心的刺痛,疼痛並向肩膀及腰背傳遞,彷彿刀割或雷擊一般。緊急送到本院急診室,劇烈的疼痛連嗎啡這樣強效的止痛藥都無法完全緩解。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是第一型的主動脈剝離,且合併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經向家屬解釋病情及手術的危險性之後,緊急施行開心手術,包括置換已破裂之升主動脈及修補閉鎖不全的主動脈瓣,手術過程順利,共歷時五個半小時。手術後兩小時林先生已恢復清醒,手術前的劇痛也消失,六天後順利返家,恢復健康的生活。林先生說:「不敢再忘記吃藥了。」 林先生只是本院今年連續十例(五位男性,五位女性)的主動脈剝離症中一個典型的病例。急性的主動脈剝離是一種並不常見但卻可能致命的重症,每年在臺灣的發生率估計至少在兩百例之上。若無適當的治療,在發病後每小時即可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即兩天內死亡率將近百分五十)。但若能及早施以藥物或手術治療,則可以大大地增加存活率。 分 類
主動脈剝離的分類通常是視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發生在升主動脈(如第一型和第二型),通稱為甲型;若是僅發生在降主動脈(如第三型),則通稱為乙型。另一種分類的方式則視主動脈剝離自發生至就醫期間的長短而定,若是在兩週內稱為「急性」,超過兩週則稱為「慢性」。約有三分之二的病患在診斷時為急性,而三分之一為慢性。
成 因
除了遺傳性的疾病外,年紀大和高血壓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好發的年齡為六十至八十歲之間,男性約為女性的兩倍。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約有八成皆為高血壓患者。
症 狀 急性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劇烈的疼痛,約佔病患的七成到九成;而絕大多數沒有症狀的病患都是慢性的主動脈剝離。急性主動脈剝離疼痛的另一重要特徵是會有「轉移」的感覺,約有七成的病患會感覺疼痛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 主動脈瓣的閉鎖不全也是升主動脈剝離(甲型)的重要併發症,會發生在約三分之二的主動脈剝離病患。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的成因是由於主動脈瓣的形狀及結構造成改變,而其結果是會因增加心臟的負擔而造成心臟衰竭。 內科藥物治療 對於所有的病患來說,在發病的早期防止主動脈剝離範圍的擴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病患到達急診室的早期,止痛及控制血壓的藥物需儘早給予。 外科手術治療 對於所有急性的升主動脈剝離(甲型),以及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降主動脈剝離(乙型) (例如主動脈破裂、主動脈擴大形成動脈瘤、腹部器官或下肢缺血、或持續的疼痛等),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包括關閉主動脈剝離的破裂入口、以人工血管置換剝離破損的主動脈、以及修補或置換閉鎖不全的主動脈瓣。 長期追蹤治療 出院後的藥物治療及門診追蹤是很重要的。研究顯示,主動脈剝離後發生動脈瘤破裂的機會,沒有控制高血壓病患的機率,是有良好控制血壓病患的十倍。血壓的控制目標則是應將收縮壓維持在140毫米汞柱之下。絕大部分主動脈剝離後形成動脈瘤的機會都是在兩年之內,因此在出院後的前兩年應該要較為密切的追蹤檢查。最適合的追蹤檢查項目是「磁振造影」,可清楚地看出體內組織的變化情形。 結 語
高血壓是國人健康的重要慢性殺手,特別是可能造成許多嚴重的併發症。提醒罹患高血壓的病患,切不可因為沒有症狀就忘記按時服藥,或偶爾血壓控制至一定範圍就停止服藥,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