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
百科名片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應是富含禪理禪意的詩詞作品。 如佛祖的四言禪詩《誕生偈》:“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六祖慧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都應是禪詩的傑出代表作。我國歷代寫禪詩的聖手極多,如寒山、拾得、王梵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近代的趙朴初大居士、啟功大師、明暘法師、真禪法師、周汝昌大師等,枚不勝舉。高僧大德、國學大師幾乎都有作禪詩的嗜好。 《禪詩三百首》、《禪詩一萬首》等都是極佳的讀本。
|
|
目錄
禪詩簡介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不但许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畦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禪詩分類
禪詩大體可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禪理詩,內有一般的佛理詩,還有中國佛教禪宗特有的示法詩、開悟詩和傾古詩等等。
這部分禪詩的特色是富於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證思維。
另一部分則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詩,諸如山居詩、佛寺詩和游方詩等。
表現空澄靜寂聖潔的禪境和心境是這部分禪詩的主要特色。 這些詩多寫佛寺山居,多描寫幽深峭曲、潔淨無塵、超凡脫俗的山林風光勝景,多表現僧人或文人空諸所有、萬慮全消、淡泊寧靜的心境。
禪詩作品
古代禪詩
經典禪詩欣賞
五言禪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唐代(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代(慧能)
東山西嶺青,雨下卻天晴。
更問個中意,鵓鳩生鷂鷹。
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連嘴。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密室開金鎖,閒步下松門。 謾將無孔笛,吹出鳳遊雲 。
雲開空自闊,葉落即歸根。 回首煙波裏,漁歌過遠村。
鶴立松梢月,魚行水底天。 風光都占斷,不費一文錢。
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 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 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 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說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 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 黃昏不擊鼓,日午打三更。
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 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
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 暑雨琴棋潤,熏飆枕簟涼。
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
擊桐成木響,蘸雪吃冬瓜。
碧落靜無雲,秋空明有月。 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悅。
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 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
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 嘹唳沖雲雁,淒清抱樹蟬。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偽?
七言禪詩
閒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 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金鴨香爐錦繡幃,笙歌叢裏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佳人睡起懶梳頭,把得金釵插便休。 大抵還他肌骨好,不塗紅粉也風流。
二八佳人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鶯逢春暖歌聲歇,人遇平時笑臉開。 幾片落花隨水去,一聲長笛出雲來。
靜聽涼飆繞洞溪,漸看秋色入沖微。 漁人撥破湘江月,樵父踏開松子歸。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乘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裏冰。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 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暉。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勸君不用苦勞神,喚作平常轉不親。 冷淡全然沒滋味,一回舉起一回新。
青山門外白雲飛 ,綠水溪邊引客歸。
莫怪坐來頻勸酒,自從別後見君稀。
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鉤。 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風波不見君,一回見面一傷神。 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源別是春。
幾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 遊子不歸空悵望,一溪流水落花隨。
一重山了一重雲,行盡天涯轉苦辛。 驀紥歸來屋裏坐,落花啼鳥一般春。
風蕭蕭兮木葉飛,鴻雁不來音信稀。 還鄉一曲無人吹,令餘拍手空遲疑。
常居物外度清時,牛上橫將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綠,此情不與白雲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將玉笛向人吹。
曲中無限花心動,獨許東君第一枝。
去年別我龍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濱。
相別相逢兩無語,落花啼鳥又殘春。
土面灰頭不染塵,華街柳巷樂天真。
金雞唱曉瓊樓夢,一樹華開浩劫春。
金鱗透網欲吞舟,一向沖波逆水流。 卻被漁翁閑引釣,隨波逐浪漫悠悠。
親到桃源景物幽,一壺明月湛如秋。 反思洞口春殘日,無數紅英逐水流。
碧波深處釣魚翁,拋鉺牽絲力已窮。 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 。
東街柳色拖煙翠,西巷桃華相映紅。 左顧右盼看不足,一時分付與春風。
山花如錦春長在,澗水如藍碧湛然。 信步白雲深處去,須知別有洞中天。
山花似錦水如藍,突出乾坤不露顏。 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異人間。
雨前不見花間葉,雨後渾無葉底花。 蝴蝶紛紛過牆去,不知春色落誰家。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黃鶴樓 ,一趯趯翻鸚鵡洲。
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風傷逼豈懷愁。 隨風東西無我所,獨脫逍遙不系舟。
雲收空闊天如水,月載亙娥四海流。 慚愧牛郎癡愛叟,一心猶在鵲橋頭。
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裏怪石露,綠水光中古木清。
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 鑊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閑,依舊隨群入亂山。 拽杷牽犁償宿債,尾巴再露與人看。
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 風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蛺蝶飛。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隨流處且隨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無錢明日愁。
斜風細雨到來時,我本無家何處歸。 仰看雲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黃獨將看炊作飯,白牛今已牧來純。 鐝頭活計時時用,物外家風處處親。
劫火洞然宜煮茗,嵐風大作好乘涼。 四蛇同篋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雲母地,海禽夢臥珊瑚枝。 端坐環中虛白處,縱經塵劫個難移。
色見聲求也不妨,百花影裏繡鴛鴦。 自從識得金針後,一任風吹滿袖香!
散盡浮雲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
聞見覺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鏡中觀。 霜天月落夜將半,誰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體用明來絕古今。 雪曲唱高和還寡,不知何處是知音?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僧家亦有芳春興,自是禪心無滯境。 君看池水湛然時,何曾不受花枝影?
四大無主複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 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
獨秀枝頭不覺伸,狂蜂浪蝶競相春。 誰堪作任蓮華使,自有楞嚴入定人。
玉寶蓮台勝祖乘,寒門任甚喜榮登。 青衣一襲無他物,唯有楞嚴續萬稱。
日滿翱翔在碧宵,青山綠水唱歌謠。 流香但願不曾老,自在雲中自在搖。
喜入如來高妙第,青雲踏步不為希。 無端白屋生光耀,不負西門一桂依。
悟道詩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現代禪詩
少林禪院德政禪師《禪修歌》:
少林禪院復古風,枯樹新芽迎春生; 直指人心觀本性,見性成佛定禪宗;
禪文禪武禪醫生,禪茶禪食禪農耕; 禪語禪詩禪公案,禪書禪畫禪樂鳴;
禪慈禪孝禪流通,禪堂禪師禪寶經; 皈依三寶佛法僧,皈依自性覺正淨。
清規戒律謹守持,依教奉行渡眾生;自力更生勤勞動,依法依己證修行;
行住坐臥戒定慧,消滅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記,愛國護教佛法興。
王維的禪詩與習禪
後人常說的"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詩情、詩思與禪趣、禪機本來就容易交融。 特別是到我國唐代時期,受社會詩歌繁榮風氣的影響,禪僧們在開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問答時都常用詩偈。
這就更進一步說明了禪與文學的緊密聯繫。 從詩歌創作上看傳統上的"詩言志","詩緣情而綺靡"。
但不論是言志還是緣情,都用的是心靈的語言,因而從一種意義上說,禪宗"見性"理論必然影響到詩壇。
王維的習禪與禪詩
中國禪宗具有濃厚的文學性質,在禪宗文獻中飽含相當多的文學成分,可以說,禪宗的發展與文學有密切的關係,相互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文學中的禪,這在中國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上都具有獨特的、重要的表現。 中國禪宗文化更鮮明的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特色。
禪宗的理論核心是"見性"說,即眾生的自性本淨,圓滿具足;間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馳求。 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淨"說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論及"如來藏"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也是佛家心性學說與中國傳統的人性論(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論")相融合的產物。 禪宗的這一理論思想必然與文學結下不解的淵源。
其實,就正如後人常說的"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詩情、詩思與禪趣、禪機本來就容易交融。
特別是到我國唐代時期,受社會詩歌繁榮風氣的影響,禪僧們在開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問答時都常用詩偈。 這就更進一步說明了禪與文學的緊密聯繫。 從詩歌創作上看傳統上的"詩言志","詩緣情而綺靡"。 但不論是言志還是緣情,都用的是心靈的語言,因而從一種意義上說,禪宗"見性"理論必然影響到詩壇。 唐代創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榮,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這與禪宗的發展暗相呼應,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處。
盛唐詩人中熱衷於禪的不在少數,如王維、 杜甫 、李白等。
他們無論是在詩人習禪還是從詩禪結合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當然他們的表現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唐詩人楊巨源的詩中說:
扣寂由來在淵思,搜奇本自通禪智。
王維證時符水月,杜甫狂處遺天地。
唐人早已看到了禪對於王維、杜甫創作的巨大影響。 在中國詩史上,王維是以"詩佛"著稱在他生前,友人就評價他"當代詩匠,又精禪理"。 "似禪"、"入禪"乃是後人評價他的詩歌的話頭。 在盛唐繁榮的詩壇上,王維詩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對當時及後代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王維的少年時代,正是"東山法門"在中原興盛、廣為流傳的時期。 其母崔氏,"師于大照禪師三十余歲,馳戒安禪 ,樂住山林,志求寂靜"。 母親的對他的影響是很深,且在他的友人中多有和當時的禪師有緊密聯繫的,如裴迪 、崔興宗更是與他一起習禪的人。
王維熱心習禪,與他的個人遭際和個性都有關係。 他生逢"開元之治",和當時的讀書人一樣,有志於一自己的政能才幹效力於當時。
這種豪情壯志,在他早年寫的意氣風發的作品中時有展現。 但他的仕途很不順利,特別是對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張九齡的罷相(開元二十四年736),給他很大的打擊。 他"中歲頗好道"(《終南別業》)。 四十多歲後熱衷於參禪習佛。 他表示:"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歎白髮》),到空門去尋求寄託。 他的性格又比較軟弱,不那麼堅定的執著於原則,後半生選擇了亦官亦隱的道路。 其實,他取號"摩詰",顯然是表示對維摩詰居士敬仰。
《舊唐書》本傳說他"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差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他在《 山中寄諸弟妹 》中也說到"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 他所結交的許多時後來所謂的"禪門"中人。
由上可以看出,王維在新興禪宗形成為強大的社會潮流的時代背景下,受到了強烈的影響。
促使他用禪宗的思想見解去領悟生命,感悟社會動態。 現在有很多觀點認為,禪宗的影響表現在王維詩中主要有三個方面:以禪語入詩,以禪趣入詩,以禪法入詩。 其實嚴格分析起來,第一個方面並非王維的獨創。
因為,自六朝以來有許多以佛教為題材的詩已多用禪語。 這種詩多用玄言詩的寫法。 只能說王維也有這方面的創作。 但是表現呆滯,但沒有什麼藝術性。 如這首《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我現在只抄錄一首詳作觀之: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 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
礙有固為主,趣空寧舍賓。 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
因愛果生病,從貪始覺貧。 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達竟何遣,萬殊安可塵。 胡生但高枕,寂莫輿誰鄰。
戰勝不謀食,理齊甘負薪。 予若未始異,詎論疏與親。
這首詩從內容上來說具有了禪宗的新觀念,但是開頭說有了妄念,才執著於有我;如果這樣來看五陰、十八界,那麼就法、我兩空了。
這還是傳統的大乘佛教的觀點。 但是下面說的,有了"我"就有了人我的主宰。
如執著"空"肯定是一個外境的實在,所以,"洗心"、"悟道"正是一種迷妄。 然而,儘管這首詩有這樣的新鮮思想,但是表達上卻只是用禪語講道理 ,整篇詩的表現如同偈語。
紀昀曾說"詩與有禪味,不欲著禪語。"正可以用來批評這一類作品。
王維的一些意境渾融的詩,由於使用禪語,往往也損害了作品的完美。 如《過香積寺 》: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這首詩從選景的角度,從著色上都給人以中肅穆幽寒的境界,有力地表現了過訪佛寺那種超脫靜謐的心情。
但是一結語用"制毒龍"的典故,做"安禪"的說教。 又是一種文字禪。 應該可以說算是敗筆吧!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也是批評王維的,用語多苛刻,但是也比較中肯:若王維多佛語,後人爭誇善禪,要之豈非禪耶?
特文字禪耳。 若非陶、 李造乎文字之外也。
這句話是誰說的我倒是記不起來。 批評的是比較苛刻,但是指出王維詩中多用佛語,是一種文字禪,還是比較合乎實際的。
當然,王維被稱為一代"詩佛",還是有"詞調秀雅"不做佛語而有濃厚的禪理、禪趣的作品的。 他們不僅在詩歌藝術上有特色,更開拓了詩歌藝術表現的新天地。 重要的一點是他把"見性"觀念有機的融入詩的情境之中,表現物我一如的境界。
禪宗把"萬法"歸於"一心",如王維描繪出自想像的"雪中芭蕉",曾有人這樣評價:
詩者,妙觀逸想之所寓也,豈可限以繩墨哉! 如王維作畫,雪中芭蕉,法眼觀之,知其神情寄寓於物,俗論則譏以為不知寒暑。
這種"神情寄寓於物",正是王維的某些詩所特有的思維表現方式。 將萬法歸於一心,獨以"明心見性"不需採用熱情、激烈的抒情方式,而寫的卻是心靈獨創的世界。 這一點,更好的體現在他的風景詩中。 如《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歷來都被認為極富禪意的詩。 這裏的"白雲、流水"不僅是客觀的景物,更是詩人主管心性的象徵。
它們生動的襯托出詩人那種物我無一,自由自在的樂道心懷。 王維筆下的白雲流水是他心中所映射的景物,其自由舒卷的形態也暗示著詩人的心態。 如王維詩中就多用"白雲"這一意象。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歸輞川作》)
空林獨與白雲期。 (《早秋山中作》)
君問終南山 ,心知白雲外。
(《答裴迪》)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 (《輞川集·欹湖》)
另外,王維詩中也經常用客觀景物作為心靈的反照,用客觀來反照主觀。
如《鹿柴》一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複照青苔上。
沒有人跡,沒有人語聲,沒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從而表現了日暮山林的一片空寂。
這首詩寫得是空曠、暗淡的景物。 卻給人"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的印象,就是因為其中表現的心境值得品味。
還可以舉《山居秋暝》為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表現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動寫靜,所有的意象都表現"空山"是如何的超離塵囂。 所以一幅清新生動的山中晚景,反照出一個"空"字。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顯然不是空無所有的山,而是心靈的感受。 這種感受顯示出內心的空寂清靜。
這與《鹿柴》中的"空山"是一樣的。 在他的《輞川集》中時時有這樣的絕句。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在這裏,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 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一體。
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恆。
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你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擴展閱讀:
- 1五言禪詩還有: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為奇。 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 2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 3 七言禪詩還有: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
- 4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 1
開放分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