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 (老子道德經 - 第七十一章/第71章 原文及譯文)

http://www.daodejing.org/71.html

老子道德經 第七十一章 / 第71章 原文及譯文

第七十一章 / 第71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

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 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註釋]

1、知不知:註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 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點。 把病當作病。


[引語]

這一章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格言。 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藉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 對於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並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評析]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 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 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 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 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儿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

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後,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30/22/1241083_459414526.shtml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360Doc個人圖書館

老子道德經解

明建鄴憨山道者德清著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此承上言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恐人錯認無知,故重指出無知之地也。 然世人之知,乃敵物分別之知,有所知也。 聖人之知,乃離物絕待,照體獨立之知,無所知也。 故聖人之無知,非斷滅無知,乃無世人之所知耳。 無所知,乃世人所不知也。 世人所不知,乃聖人之獨知。 

人能知其所不知之地,則為上矣。 故曰知不知上。 若夫臆度妄見,本所不知,而強自以為知。 或錯認無知為斷滅,同於木石之無知。 此二者皆非真知,適足為知之病耳。 故曰不知知病。 若苟知此二者為知之病,則知見頓亡,可造無知之地,而無強知妄知之病矣。 

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但無強妄之知,故稱無知,非是絕然斷滅無知也。 故曰聖人不病。 此段工夫,更無別樣玄妙。 

唯病其妄知強知是病而不用。 是以不墮知病之中,而名無知。 此無知,乃真知。 苦如此真知,則終日知而無所知。 斯實聖人自知之明,常人豈易知哉。 此所以易知易行,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也。 

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知之一字,眾禍之門。 然聖人無知之地,必假知以入。 若悟無知,則妄知自泯。 此乃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 若執有知以求無知,則反增知障,此乃眾禍之門。 正是此中知之病也。 知不知上,最初知字,正是入道之要。 永嘉雲,所謂知者,但知而已,此句最易而難明。 學者日用工夫,當從此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