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w.eywedu.com/Teaching/HTML/8816.html
【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原文、譯文、點評)- 古詩文翻譯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形態柔軟,死後就會變得僵硬。 植物生機旺盛時表現得很柔韌,生命停止就乾硬了。 所以說凡是堅硬強大的東西都是趨向死亡的一類,反之柔軟弱小的才富於生命力。 所以用兵過分逞強就會遭致滅亡,樹木過於堅實就會被毀折。 所以堅硬與柔弱相比較,堅硬最終總是屈服於柔弱。
點評:本章是對“柔弱勝剛強”、“大者宜為下”道理的又一次闡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在生命開始的時候總是“柔弱”的,以人來說,連應該最堅硬的骨頭在那個時候都是柔軟的。 隨著成長壯大,“柔弱”的成分越來越少,而“堅強”的成分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也是逐步向死亡接近的過程。
古文由於簡約,所以每個字所形成的“名”是“非常名”的。 這裡的堅強指的是有形的“強”,而不是第三十三章所說的那個“自勝者強”的無形之“強”。
有形的東西都是開始於柔弱的狀態,當發展到剛強的階段就已經應該是“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的時候了。 從節氣上說,“立春”是春之“柔弱”,儘管春當令,那時實際上還是冬的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但春天的日子還長;“春分”才是春之“剛強”,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但那個時候實際上春天的餘日已經不多了。 就像春之“柔弱”必將勝過冬之“剛強”一樣,夏之“柔弱”也必將勝過春之“剛強”。 這是四季之道,也是自然天道。
易經中只有第六十三卦“既濟”才是六爻全部陰陽得位的,因此“既濟”就有“大功告成”的意義。 但是“既濟”還有“初吉終亂”的意思,為什麼呢? 因為它已經“剛強”到頂了,下一步不論怎麼變,都要有陰陽失位的現象了。 盈極則虧,剝極而復,這才是“道”的運作規律。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軍隊怎麼體現強大? 就是要不斷地取得戰爭的勝利。 戰爭的勝利是建立在殺戮的基礎上的,殺戮多了,達到了冥冥中的那個“度”,那麼就會有“殺報”。
樹木長得堅實了對樹木本身就是災難。 不是遭遇狂風的摧折就是會遭遇人類的砍伐。 對於樹木來說,就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樹根堅實而樹梢柔脆。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有很多層意思的。 首先可以理解為“柔弱勝剛強”,這是第三十六章說的內容。
另一種理解則是“處下才能強大”。 從第六十一章的“大者宜為下”可以看出強大者處下的智慧,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水也是“處下”的典型。
強與弱、上與下永遠是相對的、暫時的,會不停地轉化的。 在上位時的風光是以在下位時的忍耐為代價的,這叫“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真正的強也是脫胎於柔弱安忍、和光同塵的修養的。
“道”的法則就是均衡,在處處不平衡中尋求整體的均衡。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4/10/7105958_129220654.shtml
《道德經》第76章 - 360Doc個人圖書館
收藏人:
老子文化社區
2011-06-24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① 。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② 。
故堅強者死之徒③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④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釋:
①柔弱:柔軟。 堅強:在此指僵硬。
②柔脆:也指柔軟。 枯槁:乾枯。
③徒:類屬。
④兵:兵器。 強:強硬、僵硬。
意譯:
人活的時候是柔弱的,死了就變成僵硬的;萬物草木活的時候又軟又脆,死了就變成又枯又乾。 所以,僵硬屬於死亡之族,柔弱屬於生存之族。 因此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樹木如果僵直就會被砍斫。 僵硬的處於下邊,柔弱的佔據上邊。
點題:
老子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自然辯證的觀點,用以闡釋自己的“柔弱勝剛強”的命題。 老子以生動的譬喻深化了人們對柔弱勝剛強自然規律的認識。
========================================================================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262.htm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 百度百科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作品名稱: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
作品出處: 《道德經》
文學體裁: 成語
作者: 老子
簡介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係。 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 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 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 比喻之人世,社會之於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於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 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註釋
① 徒:通“途”。
② 木強則折:木強失去柔韌之性,易招致斷折。
③ 下:劣勢。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弱,死後身體變得僵硬。 萬物草木活著的時枝幹柔脆,死後枝幹變得枯槁。 所以,堅強的事物是走向死亡之路 ,柔弱的事物是走向生存的道路。 所以,用兵逞強就會走向破滅,樹木太強大了就會挫折。 堅強最終處於劣勢,柔弱最終處於優勢。
作者
老子,又稱老聃,原名李耳 ,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 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 、 衛真縣 、 鹿邑縣 ,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