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非香港出生 / 香港出生 - 申請入境台灣簽證方法 (入台證)

領務 ─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香港事務局)
http://www.teco-hk.org/ct.asp?xItem=107112&CtNode=7511&mp=10

常見問題答覆及案例 _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Hong Kong.html
http://www.tecos.org.hk/faq

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 / 首次申請入台證補助 活動辦法 (2015年10月30日前申請)
http://rogerkungpublic.blogspot.hk/2015/10/taiwanvisitorsassociation.html


========================================================================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入出境證 ─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香港事務局).html
http://www.teco-hk.org/ct.asp?xItem=111582&CtNode=7511&mp=10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香港事務局)
地址:香港金鐘道89號力寶中心第1座40樓
電話:(852)2525-8642 服務信箱:service@teco.org.hk

領務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入出境證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適用
修改日期:2015/06/18
甲、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入出境證 (只適用於持有香港、澳門特區護照或BNO護照者,擁有其他護照或國籍者不適用。)
      (一) 書面申請:非香港澳門出生首次申請者,或在臺灣地區停留超過30天。
申請資格
應備文件
備註
  1. 具香港永久居留資格,且未持有BNO護照或香港特區護照以外之旅行證照者。
  2. 大陸地區出生者,須連續在港澳或其他自由地區住滿4年以上(須檢附證明文件,例如單程通行證)。
  1.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申請書 1份,並附最近6個月內2吋半身彩色白底照片1張。
  2. 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正本、影本各1份(正本驗畢退還)。
  3. 香港澳門護照、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卡)等影本各1份。
  4. 回郵信封並填妥申請人中文姓名及詳細香港地址(免貼郵票)。
  5. 12歲以下兒童單獨申請者,請檢附父母身分證影本及同意書。
  6. 證照費:港幣170元。
  1. 持有外國護照者,請以外國人士身份申請赴台,請參閱:
    http://www.tecos.org.hk/visa
  2. 如經核發入臺證,將由臺灣內政部移民署直接以掛號郵件寄予申請人,時間約15~18個工作日(不包括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郵件因地址錯誤或無人簽收被退回、應備文件不齊全須補件等時間)。
  3. 再次申請須繳回前次入臺證正本,否則須繳驗身份證正本;若曾更改姓名者,須檢附改名契影本。
*如有緊急事故急於赴臺,除以上應備文件外,另請檢附在職證明(例如:公司函、個人公司名片、學生證等)及急於赴台之證明(例如:公司信出差證明、學校信交流證明)等影本,作業時間5個工作天(以申請日及文件齊全翌日起計算),費用除工本費170元另加急件處理費港幣75元。


      (二) 網路簽證在臺灣地區停留不超過30天)
申請資格
申請須知/應備文件
備註
  1. 香港、澳門出生之永久居民。
  2. 非港、澳出生者,曾於1983年後以港澳永久居民身份赴台。
  3. 持有效港澳居民入出境證者。
  1. 符合其中一項資格者,可登入「內政部移民署」網頁之港澳居民網路申請入臺證
    依護照資料正確輸入網路系統申請。
  2. 經核准後,自行列印「入臺許可同意書暨入境登記表」1張,連同有效期6個月以上之港、澳特區護照、身份證正本及來回機票,於效期內(自許可日起計3個月內)入出境1次,每次停留30日,不得延期
  3. 查驗章蓋在「入臺許可同意書」上,許可同意書具有入境登記表功能,故請當事人於入境前填妥許可同意書上航班資料、在台住址及簽名。
  4. 費用全免。
  1. 入臺許可同意書之資料須與護照相同,如資料不符,須另付費辦理或被拒入境。
  2. 經線上顯示不准者,請依一般書面程序申請。
  3. 非香港澳門出生者,請帶備曾經赴台之入臺證正本,以便航空公司查驗。


      (三) 落地簽證在臺灣地區停留不超過30天)
申請資格
申請須知/應備文件
備註
  1. 香港、澳門出生之永久居民。
  2. 非港、澳出生者,曾於1983年後以港澳永久居民身份赴台。
  3. 持有有效港澳居民入出境證者。
符合其中一項資格者,請帶備以下證件,於抵達台灣各主要機場港口時,向「內政部移民署」服務單位申請「臨時入境停留」,持憑入出境:
  1. 入出境申請書(申請書下載)
  2. 有效入出境證件、曾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之證明文件(蓋有入境章之舊台證)、或香港或澳門護照,護照之出生地欄登載為香港或澳門出生。
  3. 有效期間6個月以上之香港或澳門護照。
  4. 訂妥於30日內離境之來回機船票
  5. 費用:新台幣300元
非香港澳門出生者,請帶備曾經赴台之入臺證正本。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各項入出境許可證收費表:(只收現金)
收 費 項 目
費用(含郵費)
網路簽證
免費
單次入出境證
$170
一年多次入出境證
$270
三年多次入出境證
$570
單入境證
$95
單次入出境證延期
$75
港專證加簽
$150
入境證及居留證副本
$345
速件處理費
$75
入出境日期證明
$25
僑生入境證(線上)
$75
慶典專用證(9~10月適用)
$25(免收工本費,只收郵費)
  • 點閱: 22064


    ========================================================================

    大陸及港澳人士申請赴臺灣入境證 ─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香港事務局)

    領務

    大陸及港澳人士申請赴臺灣入境證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
    香港、澳門永久居民及居港大陸人士適用
    修改日期: 2015/06/18
    受理地點:
    香港金鐘道89號力寶中心第1座4樓 (位於金鐘港鐵站B出口)
    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四 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星期五     上午9時正至下午5時正
    星期六及日、香港公眾假期及中華民國國慶日(10月10日)或香港天文台發布8號風球及黑色暴雨警告,均將暫停服務,不另行公告通知。
    派籌制度:由於申請人數眾多,為了有更充裕的時間為您服務以提高本處的服務品質,請盡早於上午9時前來本處領取當日的籌號,以便辦理申請手續,謝謝合作!
    電話:(852)2525-8316
    傳真:(852)2868-5460、(852)2868-5481
    電郵:permit@teco.org.hk
    ※本處不接受郵寄申請,並請於取得入臺證後再訂機位、住宿等,否則一切損失自行負責。
    甲、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入出境證 (只適用於持有香港、澳門特區護照或BNO護照者,擁有其他護照或國籍者不適用)
    乙、旅居香港之大陸地區人民申請觀光證 (持香港居民身分證,並持有大陸護照或香港簽證身分書“DI”者)
    丙、旅居香港之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團聚、探親、商務或專業等活動 (持香港居民身分證,並持有大陸護照或香港簽證身分書“DI”者)
    丁、香港、澳門永久居民申請在臺居留 (依親、工作、投資或專業)

    戊、
    查詢申請結果
    請於申請日(不包含補件時間)起7個工作日後,登入內政部移民署網站www.immigration.gov.tw (首頁/申請進度/一般人民申請案件),輸入申請人之「香港身分證號碼」(不須輸入括號及括號內號碼) 及「出生日期」查詢申請進度。


    ※鑒於申請項目繁多,以上資料僅提供基本資訊,若有其他事項查詢,請致電(852)2525-8316、或傳真(852)2868-5460、(852)2868-5481或電郵permit@teco.org.hk (傳真及電郵查詢者請提供聯絡人姓名及電話、傳真號碼,以便回覆),或親臨本處洽詢。
    * 籌號辦理時間參考表
    籌 號
    辦 理 時 間
    001∼100
    約上午8:30∼10:00
    101∼200
    約上午10:00∼11:30
    201∼300
    約中午11:30∼1:00
    301∼400
    約下午1:00∼2:00
    401∼500
    約下午2:00∼3:00
    501∼600
    約下午3:00∼4:00
    601∼ 650
    約下午4:00∼5:00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籌號及辦理時間會視乎當天狀況作出調整,請依辦理時間返回本辦事處大廳輪候,逾號作廢,謝謝合作!
    • 點閱: 16791


      ========================================================================

      更多 see also:

      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 / 首次申請入台證補助 活動辦法 (2015年10月30日前申請)
      http://rogerkungpublic.blogspot.hk/2015/10/taiwanvisitorsassociation.html



      ========================================================================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宋代五大名窯 (官、哥、汝、定、鈞) - 百度百科 / 官窯 - 維基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59974.htm

      宋代五大名窯 - 百度百科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製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中文名: 宋代五大名窯

      種類: 汝窯 、 官窯 、 哥窯 、 鈞窯 、 定窯

      朝代: 宋


      1.汝窯

      簡介

      汝瓷屬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宋時屬汝州。 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汝窯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已算很大。 事實上,自宋初以來便有了汝窯的燒製,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時期。

      藝術特徵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等是鑑別汝窯的重要依據。 其中,蟹爪紋是指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紮紮;“芝麻掙釘”則是因燒造時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然後把汝窯瓷器支在空中燒。 這樣燒製的瓷器燒好後,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 汝窯瓷胎體一般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而在造型上則比較莊重大方。
      由於汝窯傳世的作品很少,據傳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藝精湛,所以非常珍貴。

      傳世代表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窯天青釉圓洗、汝窯天青釉碗等。
      而台北故宮則藏有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與汝窯粉青蓮花式溫碗等。 [1]  


      2.官窯

      藝術特徵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 ,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 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紫口鐵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 官窯的器形除常見的盤、碟、洗等之外,仿商、週、秦、漢古銅器中的各式瓶、爐樣式也很多。

      傳世代表作

      故宮藏有官窯青釉弦紋瓶、官窯青釉直頸瓶、官窯青釉圓洗等。 [1]  


      3.哥窯

      簡介

      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藝術特徵

      許多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髮揮到了極致,產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徵:由於開片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致使開片紋路呈色不一。 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 “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生韻律美。 宋代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為主。

      傳世代表作

      哥窯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 北京故宮藏有哥窯青釉貫耳瓶、哥窯青釉魚耳爐、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1]  


      4.鈞窯

      簡介

      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 均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縣(時稱鈞州)。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 鈞窯的顏色還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 專家指出,“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

      藝術特徵

      鈞窯典型特徵就是“蚯蚓走泥紋”,它的形成是因鈞瓷的釉厚且黏稠,
      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於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被釉填平的地方,
      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

      傳世代表作

      北京故宮藏有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1]  


      5.定窯

      簡介

      定窯是最早為北宋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

      藝術特徵

      定窯之所以能顯赫天下,一方面是由於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則由於其善於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定窯造型以盤、碗最多。 元朝文人劉祁在其《歸潛志》中曾撰文讚揚定窯的精美,稱“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傳世代表作

      北京故宮藏有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折沿盤、定窯白釉刻花渣斗、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等[1]   。


      6.文化歷史

      宋代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禮尚往來之傳統沿續幾千年,陶冶了華夏古國萬千巧奪天工的奇珍異寶。 兩千年以前,人們以青銅器為禮,上禮天地君主,下禮親朋好友,青銅文明曾磅礴一時。 然而,自陶瓷從泥火中誕生以來,青銅淡出,陶瓷,集天地之靈秀愈見精美,逐漸成為禮器的主流。 禮送陶瓷,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習俗,陶瓷所承載的禮品文化也隨之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

      詳解宋代五大名窯的特徵   . 中國愛藝網[引用日期2014-02-20] .



      ========================================================================


      官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官窯


      官窯廣義是指朝廷開設的窯場,狹義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一。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宋朝官窯

      宋朝官窯分做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為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藉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根據幾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論要》、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南宋《坦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汴京官窯

      汴京官窯瓷器土脈細潤、紫色,體薄,紫口鐵足(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大觀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大綠三色;政和以後的官窯瓷釉只青帶粉紅色,但是有不同濃淡。就現存的官窯文物來看,由於汴京官窯的燒製方法,器物裏外施滿釉,底部用支釘支燒,與汝窯相類,所以汝窯與官窯可能有些關連。

      杭州修內司官窯

      宋朝遷都臨安後,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制度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稱為內窯;後來又在郊壇建立新官窯。修內司郊壇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黃三色,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明初曹昭《格古論要》言:「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臃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坦齋筆衡》中提到"後郊壇下別立新窯",為南宋初期設立的第二座官窯,稱「郊壇官窯」,也位於杭州。
      官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黃色、紅紫色的蝴蝶、飛鳥,走獸等形狀。
      「舊京官窯,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窯為下」《古瓷合評》。

      參考

      • (清)蘭浦原著、鄭廷桂增補,連冕 編注 《景德鎮陶錄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5年 ISBN 7806037926
      • 中國陶瓷史,中國矽酸鹽協會編,文物出版社,1982
      • 中國古陶瓷圖典,中國古陶瓷圖典編輯委員會/馮先銘主編,文物出版社,1997
      • 中國瓷器與陶器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19:59。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 百度百科 (老子道德經 - 第七十六章/第76章 原文及譯文)

      http://yw.eywedu.com/Teaching/HTML/8816.html

      【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原文、譯文、點評)- 古詩文翻譯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形態柔軟,死後就會變得僵硬。 植物生機旺盛時表現得很柔韌,生命停止就乾硬了。 所以說凡是堅硬強大的東西都是趨向死亡的一類,反之柔軟弱小的才富於生命力。 所以用兵過分逞強就會遭致滅亡,樹木過於堅實就會被毀折。 所以堅硬與柔弱相比較,堅硬最終總是屈服於柔弱。

      點評:本章是對“柔弱勝剛強”、“大者宜為下”道理的又一次闡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在生命開始的時候總是“柔弱”的,以人來說,連應該最堅硬的骨頭在那個時候都是柔軟的。 隨著成長壯大,“柔弱”的成分越來越少,而“堅強”的成分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也是逐步向死亡接近的過程。

      古文由於簡約,所以每個字所形成的“名”是“非常名”的。 這裡的堅強指的是有形的“強”,而不是第三十三章所說的那個“自勝者強”的無形之“強”。

      有形的東西都是開始於柔弱的狀態,當發展到剛強的階段就已經應該是“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的時候了。 從節氣上說,“立春”是春之“柔弱”,儘管春當令,那時實際上還是冬的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但春天的日子還長;“春分”才是春之“剛強”,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但那個時候實際上春天的餘日已經不多了。 就像春之“柔弱”必將勝過冬之“剛強”一樣,夏之“柔弱”也必將勝過春之“剛強”。 這是四季之道,也是自然天道。

      易經中只有第六十三卦“既濟”才是六爻全部陰陽得位的,因此“既濟”就有“大功告成”的意義。 但是“既濟”還有“初吉終亂”的意思,為什麼呢? 因為它已經“剛強”到頂了,下一步不論怎麼變,都要有陰​​陽失位的現象了。 盈極則虧,剝極而復,這才是“道”的運作規律。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軍隊怎麼體現強大? 就是要不斷地取得戰爭的勝利。 戰爭的勝利是建立在殺戮的基礎上的,殺戮多了,達到了冥冥中的那個“度”,那麼就會有“殺報”。

      樹木長得堅實了對樹木本身就是災難。 不是遭遇狂風的摧折就是會遭遇人類的砍伐。 對於樹木來說,就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樹根堅實而樹梢柔脆。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有很多層意思的。 首先可以理解為“柔弱勝剛強”,這是第三十六章說的內容。

      另一種理解則是“處下才能強大”。 從第六十一章的“大者宜為下”可以看出強大者處下的智慧,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水也是“處下”的典型。

      強與弱、上與下永遠是相對的、暫時的,會不停地轉化的。 在上位時的風光是以在下位時的忍耐為代價的,這叫“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真正的強也是脫胎於柔弱安忍、和光同塵的修養的。

      “道”的法則就是均衡,在處處不平衡中尋求整體的均衡。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4/10/7105958_129220654.shtml

      《道德經》第76​​章 - 360Doc個人圖書館

      收藏人: 老子文化社區

      2011-06-24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釋: 

      ①柔弱:柔軟。 堅強:在此指僵硬。
      ②柔脆:也指柔軟。 枯槁:乾枯。
      ③徒:類屬。
      ④兵:兵器。 強:強硬、僵硬。


      意譯: 

      人活的時候是柔弱的,死了就變成僵硬的;萬物草木活的時候又軟又脆,死了就變成又枯又乾。 所以,僵硬屬於死亡之族,柔弱屬於生存之族。 因此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樹木如果僵直就會被砍斫。 僵硬的處於下邊,柔弱的佔據上邊。


      點題:

      老子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自然辯證的觀點,用以闡釋自己的“柔弱勝剛強”的命題。 老子以生動的譬喻深化了人們對柔弱勝剛強自然規律的認識。



      ========================================================================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262.htm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 百度百科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作品名稱: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

      作品出處: 《道德經》
      文學體裁: 成語
      作者: 老子


      簡介

      節選自老子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係。 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 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 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 比喻之人世,社會之​​於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於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 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註釋

      ① 徒:通“途”。
      ② 木強則折:木強失去柔韌之性,易招致斷折。
      ③ 下:劣勢。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弱,死後身體變得僵硬。 萬物草木活著的時枝幹柔脆,死後枝幹變得枯槁。 所以,堅強的事物是走向死亡之路 ,柔弱的事物是走向生存的道路。 所以,用兵逞強就會走向破滅,樹木太強大了就會挫折。 堅強最終處於劣勢,柔弱最終處於優勢​​。


      作者

      老子,又稱老聃,原名李耳 ,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 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 、 衛真縣 、 鹿邑縣 ,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